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见。

质孤、胜如二堡,夏以为形胜膏腴之地,力争之。延帅欲以二堡与夏,苏辙主其议,奏曰:“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意在与之也。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议遂止。
元祐六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入谢,太皇太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岩叟又再拜谢,进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复少进而西,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正人在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两宫深然之。宰相刘挚为御史郑雍所击,岩叟连上疏论救。挚去位,御史遂指为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明年,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选自《宋史·王岩叟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臣才至六员,方之先王,已为至少 方:相比、比较
B.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 趣:通“促”,赶快
C.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用:采用。
D.不次超用 不次:不依寻常次序,即破格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王岩叟敢谏”的一组是(  )
①是所谓呈身御史也 ②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 ③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 ④两省正言久阙 ⑤力争之 ⑥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
A.①②④B.②③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岩叟年幼时就聪明过人,科举考试连连取胜,刚做官两个月就辞官回家奉养父母。他为人正直,不愿去阿谀奉承别人。
B.王岩叟担任监察御史时,常常上书朝廷,为朝廷献计献策;敢于谈论国家安危,敢于直言,对朝廷忠心耿耿。
C.王岩叟在外交事务上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把地理位置优越的两座城堡给西夏人,认为如果自己不给,西夏人就会停止要。
D.王岩叟于元祐六年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是被朝廷破格提拔的。对此,王岩叟到朝廷谢恩,并趁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皇帝下诏书让近臣推荐御史,推荐的人中意王岩叟,但还没有和王岩叟相识,于是有人告诉王岩叟可以去拜见一下。(关键词:举、意属、或)
(2)(还是)人才难以称意,不如空着那位置呢?(关键词:称、虚)
(3)并不是说一个人能这样,而是这一类的人应和的多,上下互相蒙骗,不知不觉中就埋下了祸患的种子。(关键词:然、应、蔽蒙、祸胎)
解析
参考译文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年幼时,话还说不好就已经认识字了。十八岁的时候,参加乡试、省试、廷对都是第一。调任栾城簿、泾州推官, 刚刚两个月,听说弟弟去世了,于是辞官回家奉养父母。皇帝下诏书让近臣推荐御史,推荐的人中意王岩叟,但还没有和王岩叟相识,于是有人告诉王岩叟可以去拜见一下。王岩叟笑着说:“这就是所说的自荐求仕的御史。”最终王岩叟也没有去拜见。

质孤、胜如这两座城堡,西夏人把它们当做地形险要土地肥沃的地方,极力争取它们。守卫边境的将领想把这两座城堡交给西夏人。苏辙赞同这种主张,上奏说:“近来边关奏章频繁,西夏人志在得到这两座城堡。如今是盛夏时节尚且如此,到了秋天自然可以预料,不如早早定下主张。”苏辙的意思是把两座城堡赠给西夏。王岩叟说:“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地方,怎么可以轻易放弃,不知道给了西夏人以后,他们还会不会再来索要其他的呢?”赠地的主张于是得以停止。
元祐六年,王岩叟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王岩叟到朝廷谢恩,太皇太后说:“了解你的学识和名望,所以才破格提拔任用你。”王岩叟又拜了两拜谢恩,上前一步说:“太后垂帘听政以来,接受各种好的建议,凡事都合乎人情,因此朝廷清明,天下安定。希望您能坚持这种做法而不要怀疑,坚守这种做法而不要停止。”又稍稍上前而面向哲宗说:“陛下今日学习,应该认真地辨别忠奸。忠臣在朝廷,朝廷就会安定,奸邪之人进入朝廷,朝廷就会有不安定的情况。并不是说一个人能这样,而是这一类的人应和的多,上下互相蒙骗,不知不觉中就埋下了祸患的种子。”太皇太后和哲宗都认为王岩叟说得非常正确。宰相刘挚被御史郑雍弹劾,王岩叟多次上奏章救护。刘挚离开相位后,御史就诬陷王岩叟,说他与其是同党,王岩叟被贬为端明殿学士,任郑州知府。第二年,调往河阳,几个月后,王岩叟去世,时年五十一岁。
举一反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注:①缗:mín,成串的铜钱   ②粜:tiào,卖出粮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刺史、二千石①,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②;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②翮:鸟翼,翅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危:高
B.率多求兵马率:大都,一般。
C.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延:请
D.六者成败之几几:通“机”,关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思以爵禄相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公其深计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余人受命之部杳不知其所之也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A.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B.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C.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D.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3分)
(2)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3分)
(3)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4分)
小题5:王夫之认为张纲劝降张婴只是缓解了一时之祸,并不值得效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结合原文谈谈理由。(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翻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走,但是问驿站里的官吏,驿吏欺骗我说:“虽然到达的时候晚了点,还是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座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顶。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
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暗自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正庆幸离开险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看见前面隐隐约约的山,询问随从,说:“只有翻过这座山,才到了到了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落入后山,马走到山口,峰峦环抱,桑田错落有致,总共有几个村落,宛然像武陵桃花源、仇池胜景,才不觉欢喜起来。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草木把山路封堵,遥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时,遇上一位老汉,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就古时候的昭关。离香林院还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烧山赶老虎。"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③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块连着一块,马被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转身逃跑,跌倒的人交错地躺在一起,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强要他们大喊,也不敢大喊。过了好一会大家才爬起来,沿着山梁走,仔细看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知道;山涧里的水哗哗地流淌,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估计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同时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本该这样受苦吗?过了二更,到达香林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啊呀,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犯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谨慎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害,逃往吴国。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问驿吏,吏绐言绐:欺骗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达
C.杳不知其所穷杳:遥远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审:慎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②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虽濒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B.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C.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D.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遇险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历险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历险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C.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虽险而感到庆幸的心情。
小题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4分)
(2)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3)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3分)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 ②烝烝,zhēng,淳厚。 ③谯周:人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躬:亲自
B.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改变
C.齐桓得管仲而霸霸:称霸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疾:疾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全部能表现李密敦厚和孝顺的一项是(3分)(   )
①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②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
③有暇则讲学忘疲                        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⑤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3分)
___                                 ▲                                       
(2)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3分)
___                                 ▲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分)
___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共6分)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独.家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评论
B.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C.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D.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系:关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B.何以汝为见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吾羞,不忍为之下
C.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D.皆为陛下所成就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一是他们与苏武关系不同,二是他们的修养与作为不同,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就不同。
B.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到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C.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归汉,这说明他们两人的精神境界是高下分明的。
D.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校尉虞常,一个是原汉将卫律,一个是李广之孙李陵。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