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各项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不如因而善遇之
B.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C.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亦足以畅叙幽情
D.避仇隐于屠者之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刺客聂政“侠肝义胆”的一组是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老母亲还健在的现实,毅然去刺***了侠累。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④指刺客的特点;⑤说的是严仲子;⑥指聂政的聪明、机智。
小题1:“于是不顾老母亲还健在的现实”与事实不符。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了人,躲避仇敌,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
过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他,逃离韩国。他到处游历,访求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到了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躲藏在屠夫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户;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贤者,因为别人瞪他一眼而气愤不堪,从而来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况且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到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没有答应严仲子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他,但始终没能得手。现在承蒙您不嫌弃我,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同去。”聂政说:“韩国与卫国,中间相距不太远,如今要去刺***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露消息,消息一走露,那韩国全国就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带着利剑到了韩国都城,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每小题2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氾南军:驻扎。
B.何厌之有厌:满足。
C.若不阙秦阙:缺少。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没有。
小题2:与“夜缒而出,见秦伯”中的“夜”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项伯***人,臣活之
C.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常以身翼蔽沛公
小题3:以下四组句子,说明晋国不守信用的一组是(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曾得罪过晋文公,并且脚踏两只船。
B.烛之武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劝说,最终成功使秦伯退兵。
C.认识到自己力量不及对方,晋侯只好撤兵。
D.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情节波澜起伏,内容详略得当。
小题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译文:                                                                                                
(2)夫晋,何厌之有?(3分)
译文: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
苏代兄弟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 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题目为命题者加的)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齐闻之,乃望燕望:怨恨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诚:的确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执:拘捕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宗:尊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B.观王之群臣下吏代之宋,宋善待之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与“骄君唯利是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臣,东周之鄙人也B.奚以谓吾明王也
C.诚有之乎D.名显诸侯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D.齐国***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小题5: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为文中下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太 史 公 曰 苏 秦 兄 弟 三 人 皆 游 说 诸 侯 以 显 名 其 术 长 于 权 变 而 苏 秦 以 反 间 死 天 下 共 笑 之 然 世 言 苏 秦 多 异 时 事 有 类 之 者 皆 附 之 苏 秦 夫 苏 秦 起 闾 阎 连 六 国 从 亲 此 其 智 有 过 人 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3分)
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穆宁,怀州河内人。父元休,有名开元间,献书天子,擢偃师丞,世以儒闻。宁刚正,气节自任。以明经调盐山尉。安禄山反,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史思明略境,郡守召宁摄东光令御之。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郡守恐怒贼令致死,即夺其兵,罢所摄。始,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及是,闻真卿拒禄山,即遗真卿,真卿喜,署宁河北采访支使。宁以息属其母弟曰:“苟不乏嗣,足矣!”即驰谒真卿曰:“先人有嗣矣,我可从公死。”既而贼攻平原,宁劝固守,真卿不从,夜亡过河,见肃宗行在。帝问状,真卿对:“不用穆宁言,故至此。”帝异之,驰驿召宁,将以谏议大夫任之。会真卿以直忤旨,宁亦罢。
上元初为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住埇桥李光弼屯徐州饷不至檄取资粮宁不与光弼怒召宁欲***之。或劝宁去,宁曰:“避之失守,乱自我始,何所逃罪乎?”即往见光弼。光弼曰:“吾师众数万,为天子讨贼,食乏则人散,君闭廪不救,欲溃吾兵耶?”答曰:“命宁主粮者,敕也,公可以檄取乎?今公求粮,而宁专馈;宁有求兵,而公亦专与乎?”光弼执其手谢曰:“吾固知不可,聊与君议耳。”时重其能守官。累迁鄂岳沔都团练及租庸盐铁转运使。当是时,河漕不通,自汉、沔径商山以入京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不奉法,设戍逻以征商贾,又纵兵剽行人,道路几绝。与宁夹淮为治,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
大历初,起为监察御史,三迁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治有状。后刺史疾之,以天宝旧版校见户,妄劾宁多逋亡,贬泉州司户参军事。子质诉其枉,三年始得通。诏御史覆视,实增户数倍。召入拜太子右谕德。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执政者恶之,虽直其诬,犹置散位。宁默不乐,唶曰:“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何以进乎!”遂移疾,满百日屡矣,亲友强之,辄复一朝。德宗在奉天,奔诣行在,擢秘书少监,改太子右庶子。帝还京师,乃曰:“可以行吾志矣!”即罢归东都。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作》)
[注]满百日,古代指官吏休假一百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檄州县并力捍贼捍:抗击
B.史思明略境略:侵犯
C.宁以息属其母弟曰属:托付
D.后刺史疾之疾:疾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将以谏议大夫任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食乏则人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为天子讨贼公为我呼入
D.帝还京师,乃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表现穆宁以气节自任的一组是(   )(3分)
①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      ②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
③檄取资粮,宁不与                ④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
⑤以天宝旧版校见户,妄劾宁多逋亡  ⑥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叛贼攻打平原时,穆宁曾经向颜真卿提出过坚守平原的建议,颜真卿没有听从。肃宗知道原委后认为穆宁不一般。
B.李光弼对穆宁不给资粮的行为很生气,穆宁认为自己奉公办事,不能擅自发资粮。最后,李光弼就此事向穆宁道歉,时人也推重穆宁能格守职责。
C.大历初年,穆宁被起用任监察御史,多次升迁任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但因在任时有大量逃户,因而被贬为泉州司户参军事。
D.穆宁刚正、有气节去并不得志,被人诬陷,冤情得到申雪后也未得到重用,被安置在闲散官位上。穆宁因此闷闷不乐,以有病为借口,长时间不参加朝会。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上 元 初 为 殿 中 侍 御 史 佐 盐 铁 转 运 住 埇 桥 李 光 弼 屯 徐 州 饷 不 至 檄 取 资 粮 宁 不 与 光 弼 怒 召 宁 欲 *** 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郡守恐怒贼令致死,即夺其兵,罢所摄。(3分)
②君闭廪不救,欲溃吾兵耶?(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鶡,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扣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①。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鶡曰:“是病于材也。予观其黟然黑,邪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②,徽以比度③,越以亮节④。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⑤圆也,徽取其数次⑥也,越取其中疏⑦也。今是琴弦之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疏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以隘故声应沉伏。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宜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耶?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褊⑧而欲求多,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鶡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元明清文选》 有删节)
[注] ①文:指曲调。     ②机弦:控制琴弦。       ③比度:排比音节的高低度数。   
④亮节:加大、节制琴的音量。                ⑤栝(ɡuā):琴弦插入琴体的一端。  
⑥数次:数,琴徽的度数;次,合乎次序,位置正确。
⑦中疏:指琴体中间空敞。            ⑧褊:狭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被:散发
B.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中:合乎
C.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耶?置:存放
D.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罪:怪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病于材也鹏之徙于南冥也
B.浅以隘故声应沉伏斧斤以时入山林
C.自混而欲别物序八州而朝同列
D.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制琴喻用人,以琴的四大部件各自的作用,道出用人时,“劲则能弗挠”“时则能应变”“序则能辨方”“虚则能受益”四方面的意义。
B.文中批评今之琴四部件制作不当致使琴不中用,也就是抨击当时统治者用人之不当,使文章增添了对现实的揭露意义。
C.文章结尾借仲鶡之口说“信取于弦乎?……一物而众理备焉”。这点睛之笔,绾结文章的前后内容,沟通全文的内在意理。
D.仲鶡说,“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说的是他信服何子说的道理,愿更换琴弦,重新调整琴弦的松紧,使琴重放光芒。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朴 其 中 文 其 外 见 则 用 世 不 见 则 用 身。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予观其黟然黑,邪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4分)
                                               
(2)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5分)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文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中的“若人”指的是       。(1分)
(2)“夫子不答”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以评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