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8分)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

文言文阅读(18分)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文言文阅读(18分)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回:“臣父清恶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来亥,俾倪,久立与其客语。
B.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他信,具以白质/宾客至商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平生/ 烧尽北船,延岸上营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小题4: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3分)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小题5:翻译:(6分,每题3分)
⑴食毕,复随旅进道
⑵阴资装.百余里要之
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小题1:⑴吃完饭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
⑵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
解析

小题1: 樵:柴,名词
小题1: A 前一个为“特地”之义  副词,后一个为“故意”之义  副词;B 副词 每当……时候;C 经由 介词;D 介词  到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后来经由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
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2)下列句中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3)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4)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5)对第③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分)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2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人,幸勿***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议屯田。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寇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弊,统率不一。军人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至调大军,千里讨捕,胜负未决,伤威损重,为害非细。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选自《宋史·卷四百一·列传一百六十》,有删节)

注:①青兕:古代犀牛类兽名。②蛮獠: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疾间与之游游:交往
B.幸勿***我幸:侥幸
C.留守叶衡雅重之雅:很,非常
D.乃度马殷营垒故基度:测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青兕也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以讲和方定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弃疾受而藏之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直接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说下之,使隶京  ②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③招流散,议屯田  ④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⑤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⑥军成,雄镇一方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端因为辛弃疾的介绍来到耿京麾下,却窃印逃跑,最终死在辛弃疾的刀下。
B.辛弃疾谈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 其论切中时弊, 毫不迎合;对于刚刚定下来的讲和方案,持反对态度。
C.辛弃疾在奏疏中指出,军人平时为个人利益奔走于权势之家, 苟且偷生,战时不堪出征之苦,往往伤亡惨重。因此建议另建一军名为“飞虎”。
D.皇上听信一些人的弹劾,令辛弃疾立即停工,辛弃疾却责令监办者一月内完工,然后将飞虎营图样上报皇上,从而得到谅解。
小题5: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4分)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3分)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每小题3分,共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 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小题4: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翻译: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翻译: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翻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欤?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从之。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源,下通其流,至圣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是其贱必本欤!’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欤?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取材于《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斶:读chù。颜斶,齐国隐士。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
天下的士人,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受齐王的奴役
B.倨慢骄奢,则凶从之
傲慢奢侈,那么灾祸就会随之而来
C.是以侯王称孤、寡,是其贱必本欤
因此侯王自称孤、寡,这大概就是贱必定是贵之根本的道理吧
D.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颜斶对齐宣王言王道兴衰,归因于统治者“得士”和“失士”之策略。
B.颜斶认为,先圣能够成道德而扬功名者,必是崇实际而不求虚名者。
C.尧舜禹禅位、成王重用周公,以史为证,阐明了“士贵于王”的道理。
D.颜斶以璞自比,表明自己虽不愿失却本性,却仍愿意到回乡下做官。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取材于《孟子·尽心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3小题。9分)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囚系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车夫)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出,遭之涂涂:同“途”
B.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相:辅助
C.既而归,其妻请去去:离开
D.其后夫自抑损抑:克制
小题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晏婴“谦虚谨慎,识才爱贤”的一组是(       )
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②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③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④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
⑤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⑥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A.①③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婴是齐国的宰相,他辅佐了齐国三代国君,他正直能干,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国君的命令去做;国君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
B.越石父虽贤,不幸而为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骖把他赎出,载回家去,只因“弗谢,入闺,久之”,就被越石父深责并要求绝交。
C.车夫的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替宰相驾车,身材高大,得意洋洋,神气十足,应该做大官,否则她就要离开车夫,晏子只好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D.司马迁极力赞美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如今天晏子还在,自己能为晏子执鞭驾车,也是羡慕向往的。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