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

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注】;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染衣:僧衣。意思是出家为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度及诸孙度:担心
B.与季直素善善:友好
C.还除散骑侍郎除:(被)任命
D.政尚清静尚:崇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哒殡敛
A.①③⑥B.②③④C.②⑤⑥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季直自幼聪慧,颇得祖父赏识,在他五岁母亲去世时,家人将其从寺院中赎回,陶季直抱着母亲,痛哭不止,他悲哀的表情犹如成人,令在场者无不倍感辛酸。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净”,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净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秉、袁粲二人服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两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了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5分)
(2)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6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憨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甚”、“异”各1分,句意3分)(2)陶季直平常清苦达到极点,又隐居十几年。(“素”、“绝伦”、“屏居”各1分,句意3分)
解析

小题1:(度:考虑)
小题2:(①表现陶季直“早慧”,③表现陶季直的“吏节”,④表现陶季直屈从世俗之见,三句均未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
小题3:(人们悲伤的是陶季直死后家无余财,而不是他的志向)
小题4:略
参考翻译:
陶季直,丹阳秣陵(南京)人。他的祖父陶愍祖,是宋朝(南北朝时期的宋)的广州刺史。他的父亲陶景仁,官至中散大夫。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陶愍祖曾把四盒银子放在面前,让孙子们各自来选,陶季直当时才四岁,只有他没有去拿。别人问他原因,陶季直说:“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赏给伯父、父亲,不应该考虑孙子,所以我不拿。”陶愍祖对他更加感到惊异。陶季直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哀痛伤心。起初,他母亲没病时,他受家命出家为僧;母亲去世后,家人才把他赎回来,陶季直抱着母亲号啕大哭,听到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悲伤感动。
等到长大,(陶季直)好学,对于名利淡薄。开始被任命为桂阳王国侍郎、北中耶镇西行参军,他都没有赴任,当时人称他为“聘君”。因为父亲去世服丧三年,孝服除后,尚书令刘秉担任丹阳尹,引荐陶季直为丹阳后军主簿,担当领军功曹的职务。出任望蔡县令,很快因病免官。当时刘秉、袁粲因为齐高帝权势一天比一天显赫,想要图谋废掉他。刘秉一向敬重陶季直,想跟他商定计策。陶季直认为袁粲、刘秉是儒士,一定会导致颠覆败落,坚决推辞不肯赴任。不久,刘秉等人果然被诛。“
齐朝建立之初,陶季直担任尚书比部郎,当时褚渊是尚书令,与陶季直关系一直很好,接连让他出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褚渊死后,尚书令王俭因为褚渊有极高的善行,想加谥号为“文孝公”,陶季直请示说:“‘文孝’是司马道子的谥号,他这个人恐怕不具有这样的美德,不如加谥号为‘文简,。”王俭听从了他的话。陶季直又请求王俭为褚渊立碑,他自己从始至终地保护着这碑,很有属下的操守,当时的人都赞美他。
他升迁为太尉参军。出京任冠军司马、东莞太守,他任职期间东莞郡被称为清静安定,回朝后,被任命为散骑侍郎,领军左卫司。转任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死后,明帝作为相国,铲除异己,陶李直不肯逢迎他,明帝很是忌惮他,就把他调出京城任命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关地区的长官,一向士人很少担当:有人劝季直登门表达谢罪之意,明帝召见了他,便留他,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左丞。后又升迁为建安太守:治理政事崇尚清静无为,百姓感到安警。回朝为中书侍郎,王台府升迁为游击将军,兼任廷尉。
梁建立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常称官当到两千石;他的愿望就全达到了,没有致力于凡俗间的事物,就以病辞官归还故乡。天监初年,在家里被授予太中大夫。高祖说:“梁拥有了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天监十年,死于家中,享年七十五岁。
陶季直平常清苦达到极点,又隐居十几年,到死时,家徒四壁,子孙没有用来殡殓他的费用,听说这种情形的人没有不为他的操守感叹悲伤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牗,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两兄以斗粟易之易: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勃;兴起的样子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夷: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堪:堪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分) ( ▲ )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游戏,经历变故引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耗尽了家财,建园成痴。
C.园巾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3分)
译文:                                ▲                                  
(2)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3分)
译文:                                ▲                                  
(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4分)
译文: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大甚。若 处 处 有 眼 则 似 窑 内 烧 成 之 瓦 器 有 尺 寸 限 在 其 中 一 隙 不 容 偶 闭 者 矣 塞 极 而 通 偶 然 一 见 始 与 石 性 相 符。
(选自《闲情偶寄》)
小题1: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小题2:《闲情偶寄》的作者是 ▲ 代的    ▲    。(2分)
小题3:简要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2分)
答:  ___                           ▲                              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22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8分)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
(3)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4)良庖岁更刀[
(5)族庖月更刀
(6)虽然,每至于族
(7)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8)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小题2: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视为/止,行为/迟B.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D.视/为止,行/为迟
小题3: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2分)
小题4: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6分)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小题5: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衍生出来的成语:(3分)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举贤以自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D.冀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渔父见而问之曰             夫赵强而燕弱
     C.身客死于秦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乃作《怀沙》之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因为令尹子兰身居高位而不为国分忧而痛恨他。
B.楚怀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屈原之死,表现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D.屈原身后,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但没有人比得上。
小题4:文言翻译(共10分)
(1)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焚驴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①。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②小数③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
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人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④,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⑤,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⑥,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无主赖:无所依恃。②厌禳: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③小数:小法术。④桑林之祷:商汤在桑林以身祈雨。⑤伐邢之役:邢国无道,卫国出兵攻邢以祈雨。⑥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鬼怪
小题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亟:赶快
B.***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爱:吝惜
C.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委:交给
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谢:道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我而有利于人请诸帅,而释之
B.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救旱之术多矣
C.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D.劳辱以终,吾分然也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朔地区的旱灾危及百姓的年成,镇阳帅用巫术祈雨,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B.一户人家产了一头白驴,主人认为旱灾是它造成的,很多人也都同意这种说法。
C.镇阳帅听信谣言,下令焚烧白驴,白驴于是托梦给帅府的僚属诉说自己的冤情。
D.白驴认为把它烧了无益于救灾,因为旱灾要么是人造成的要么是天造成的,与它无关。
小题4:用“/”给下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2分)
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