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搒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单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暍,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单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县逋米数千石逋:拖欠。
B.岁责里胥代输输:运送。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闻:闻名。
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病:困苦。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3分)(   )
①白府请自捕逮                    ②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③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            ④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
⑤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      ⑥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另有真凶,于是要求亲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敢于直言。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只好采纳了他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B(输:缴纳。)
小题2:D
小题3:D(理解有误,执政大臣并没有采纳余良肱的意见)
小题4:(1)有人附着(靠近)府吏的耳朵说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是盗贼,/马上逮捕审问他,赃物全部搜获。
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或”(有人,有的)、“阴”(暗中,暗地里)、“诘”(追问,审问)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朝庭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
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贷”(借)、“会”(正好,恰逢)、“遂”(于是,就)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解析
参考译文: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进士及第,调任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捉到一个***人疑凶,他自己已经认罪,余良肱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说:“哪里有刀刃满一尺而伤口不到一寸长的?”向府署报告请求让自己去抓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了真正的***人凶手。百姓有人丢失财物超过十万,逮捕了几十个平民,正逢暑天,拷打号叫的声音在外边也可听到;有人附着府吏的耳朵说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是盗贼,马上逮捕审问他,赃物全部搜获。
改任大理寺丞,又出任湘阴知县。县里拖欠税米几千石,每年责令里胥代为缴纳,余良肱上书陈述这件事,于是免除了簿籍上的这笔欠款。又改任杭州通判,江中潮水容易泛滥,冲毁官员和百姓的房屋,余良肱累石堤二十里以阻挡潮水,潮水不再为害。当时王陶为属官,常常因为耿直冒犯府帅,府吏中有人控告王陶,府帅挟私恨想查办王陶,余良肱不同意说:“假使王陶得罪离职,这是因为他耿直而不被容纳。”府帅就不再追究。后来王陶在朝廷做官,果然以耿直闻名。后任虔州知州,士大夫死在岭外的,丧车大多经过虔州,多是弱小的子女和守寡的妇女扶丧。余良肱尽力救济保护,没有依靠的孤女,他拿出俸钱来帮她出嫁。后因母亲年老,余良肱求得南康军知军。服母丧,期满,改任三司使判官。
正值关、陕用兵,朝庭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内府中拿出锈蚀的货币推销给三司,三司的官吏将要接受,只有余良肱说:“如果发给各路军队,军人会怨恨;如果不发给军队,就要用它购买百姓的货物,百姓就会因此困苦。请求交付文思院(重铸)。”
改任明州知州。朝廷正要治理汴渠,留他掌管汴河司。汴水淤积,水流很慢,执政大臣
持使河道狭窄的意见。余良肱认为:“善于治水的人不和水争地。当冬天水干涸时,应当从京城东边疏通治理,并治理到京城的西边,经过三年,可以使水重新在河道中流淌。” 执政大臣不听。执政大臣又提议砍伐汴河堤岸上的树木来建立木岸使河道变得狭而深。余良肱说:“从泗州到京城一千多里,从江、淮来的漕运兵卒接连不断,暑天行路都以热渴为苦,靠树荫来休息。再者那些树木的根盘缠交错在堤中,使堤岸坚固,砍伐不利。” 余良肱多次反对不能获准,于是请求不参与治理汴河的事。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改任太常少卿、润州知州,又升任光禄卿、宣州知州,政绩为江东第一。请求告老还乡,掌管洪州玉隆观,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举一反三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在《炮兽》“人兽大战”的场景中,就充满种种对照:血肉之躯和钢铁猛兽,理性和野性,智慧和野蛮,灵巧和粗暴,还有斗勇和智取,以及动与静……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
B.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创作上侧重于描写人物意识流动,揭示人类精神存在。代表作除了英国作家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外,还有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动》等。
C.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充满了“有价值东西被毁坏”的悲剧性,而情节设置上的欲扬先抑又进一步凸显了主题的悲剧意味,丹柯这一英雄形象也因此显得丰厚饱满。从审美效果来说,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更能使作品获得成功。
D.海明威《桥边的老人》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
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
情节的内涵全部蕴含在客观的叙述中,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叙事风格。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武则天)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必欲取卓荦奇才,則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辉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止其拜拜:行跪拜礼
B.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审:明白
C.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擢:提拔
D.悉在公门矣公门:府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 ② 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 乃迁秋官侍郎 ② 乃使人复修南阁子
C.① 久之,卒用为相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
D.① 其人虽老②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狄仁杰忠诚正直的一组是(   )
① 仁杰好面引廷争
② 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
③ 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④ 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⑤ 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          
⑥ 百姓为之立生祠。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在世时,武太后十分信任倚重他,常称他“国老”;狄仁杰去世后,武太后很悲伤,感叹朝堂空了。
B.武太后要为朝廷选拔人才,狄仁杰就推荐了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朝的名臣。
C.狄仁杰不仅在选才上认真,而且在用才上也很较真。他举荐张柬之为宰相,然而武太后没有照办,他就敢于当面提出不同的看法。
D.狄仁杰一生清正廉明,受到百姓的爱戴。但他因教子有方,最后损害了自己的名声。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童心说(节选)
[明]李贽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注]矮人,指民谚矮人看戏,比喻是非好歹不分,人云亦云的情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突然。.
B.童心固自在也。                      固: 本来。 .
C.著而为文辞                          著:写作。.
D.言虽工,于我何与                    工:精巧。.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童心丧失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
③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
④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
⑤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
⑥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贽认为童心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本心,是要彻底摒弃虚伪而保有纯粹真诚之心。
B.李贽认为“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所以为了不失去童心,人一定不能读书。
C.李贽指出圣人著书立说不是为了妨碍读书人的童心,后人误解圣人初衷,反倒因读书而失去童心了。
D.李贽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指出“童心既失”的可怕后果;社会充满了虚伪的风气,人人都说假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动词,推其根本。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人称代词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子。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以三矢赐庄宗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文章借古讽今,借后唐庄宗的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文章气势磅礴,义正词严,严厉地批评了庄宗,在责难之中总结教训,并明确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将庄宗极盛与极衰的两种情形进行了鲜明的对照,说明了盛衰之事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3分)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3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二“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巴金的《家》,请根据你对《家》的理解,续写下列空白处。(4分)
《家》是控诉书,巴金控诉了                                ;《家》是宣判书,巴金指出了                        ;《家》是进军的雄壮的乐曲,巴金奏出了                        。总之,《家》既是旧制度的葬歌,也是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