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侠事(清)王士祯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

书剑侠事(清)王士祯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摄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鹤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囊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悄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癣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局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久之,持朱封山门而入。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悄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元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枢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项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却否?”众聚观,果红悄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结束:装束,打扮
B.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比:等到
C.验之,良是良:确实
D.罗拜谢去罗:弯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章邱西之新店乃夜驰之沛公军
B.山门砉然而辟吾尝终日而思矣
C.方愕然相顾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D.罪合死,吾当为一决! 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城役某押送官银到济南去,晚上投宿之时遭到了客栈主人的拒绝,他们只好自己找到离客栈一里路左右的尼庵住下。
B.著红峭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役某一行人。尽管防范严密,但役某他们还是因打斗不过而被劫走官银。
C.从允人投宿尼庵和为役某斩***红峭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情来看,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而武功高强的女子。
D.从前后文来看,新城令崔懋在章邱西新店所遇的妇人就是尼庵里的老妪,而尼庵剑侠就是她的女儿。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4分)
                                                                        
                                                                    
(2)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3分)
                                                                      
(3)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3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殿旁边有小门,锁着(1分)。敲门许久,才有个老妇人出来应门(1分)。把投宿的缘由告诉她,老妇说(1分):“只管住在西边房子里吧,不会有妨害的。(1分)”
(2)差役们彼此告诫不能睡觉,点着灯烛,手拿弓箭、刀具来等候天亮。(1句1分)
(3)曾经有做坏事的年轻人夜晚进入她的房间,被从腰部斩成两断扔出墙外,从此没有敢冒犯她的人。(1句1分)
解析

小题1:罗:围绕
小题2:的/到。B.均表修饰关系,相当于“地”。C.互相/你。D.替/向
小题3:A.役某是莱阳的,也是在逆旅主人的引导下而非自己住到尼庵的;B.文中没有表现出男子武功的高强,也没有经过打斗;D.前后只是两个有些相似的但是独立讲述的事情。
举一反三
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御史。母丧,毁几不生。服除,累迁给事中。
  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阳喑。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维闻悲甚,赋诗悼痛。贼平,皆下狱。或以诗闻行在,时缙位已显,请削官赎维罪,肃宗亦自怜之,下迁太子中允。久之,迁中庶子,三迁尚书右丞。
  缙为蜀州刺史未还,维自表“己有五短,缙五长,臣在省户,缙远方,愿归所任官,放田里,使缙得还京师”。议者不之罪。久乃召缙为左散骑常侍。上元初卒,年六十一。疾甚,缙在凤翔,作书与别,又遗亲故书数幅,停笔而化。赠秘书监。
  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客有以《按乐图》示者,无题识,维徐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泮、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宝应中,代宗语缙曰:“朕尝于诸王座闻维乐章,今传几何?”遣中人王承华往取,缙裒集数十百篇上之。                         
节选自《新唐书•王维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乐:奏乐
B.愿归所任官,放田里愿:愿意
C.又遗亲故书数幅,停笔而化遗:留赠
D.别墅在辋川,地奇胜胜:优美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久乃召缙为左散骑常侍
B.或以诗闻行在,时缙位已显,请削官赎维罪/豪英贵人虚左以迎
C.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其孰能讥之乎
D.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疾甚,缙在风翔,作书与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九岁就会写文章,母亲去世后,他痛不欲生,丧期满后,他升官至给事中。
B.禄山设宴召集梨园诸工奏乐,艺人都悲泣,王维听说后赋诗一首表达心中的悲痛。
C.叛乱平定后,叛贼都下狱。有人把王维的诗传到行宫,当时王缙已居显位,他请求降职来给王维赎罪。
D.王维上表愿意把所担任的官职归还朝廷,回到乡村,使缙能够回到京师做官。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阳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二千石。
仲德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汉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叡相及。度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弃辽奔泰山。辽追骑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因至姑孰投桓玄。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元德果劲有计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会义军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恸。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镇军中兵参军。
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帝深纳之。元嘉中,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弃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诸军进屯灵昌,魏军于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阳并不守。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犹自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坐免官。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自是复失河南。
九年,又为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进号镇北大将军。卒,谥曰桓侯。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德被重创走被:遭受
B.乘火行百许里以免乘:趁着
C.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诛:斥责
D.以在河北所遇也遇:遇到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故当以建邺为王基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魏军于委粟津渡河乃设九宾礼于庭
D.若便舍舟,士卒必散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仲德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   ②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③学通阴阳,精解声律     ④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
⑤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 ⑥若便舍舟,士卒必散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
B.仲德17岁时与王叡发起义兵,同慕容垂协同作战,王懿身负重伤。仲德被困泽中,幸得童子、白狼相助,才得以脱险。
C.仲德反对武帝迁都洛阳的想法,认为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思乡,认为应该以建邺为都城。
D.仲德随到彦之作战,在敌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的情况下却面带忧容,认为必中对方圈套。
小题5:将下列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3分)
译文:                                                                    
(2)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4分)
译文:                                                                    
(3)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
小题2:《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哪位学者?(2分)
                         ▲   ▲                         
小题3:这段文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创作观?(2分)
                         ▲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 注:①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束缚,捆绑。 ⑥ 重器:指贵重的祭器。 ⑦ 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小题1: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东面:面向东
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后面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动词,扩充一倍
 小题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       ④王好战,请以战喻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8.小题3: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小题4:
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2分)
译文:                                                                 
(2)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3分)
译文:                                                                 
(3)若***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然遇之卒:突然
B.道丧文弊弊:通“蔽”,蒙蔽,欺骗
C.忠犯人主之怒犯:触犯
D.而不得回宪宗之惑回:挽回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愈有作为的一组是                        (    )
① 不恃力而行  ② 谈笑而麾之  ③ 道济天下之溺
④ 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⑤ 期年而庙成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苏轼为潮州人重修的韩愈庙写的一篇碑文,作者对韩愈的人格、精神、思想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B.苏轼通过形象的事例来阐释天道和人事的区别,他认为韩愈所做的事情是合乎天道的,也是合乎当时的人事的。
C.本文语言铿锵有力,句式错落有致,文章显得气派恢弘而又灵活生动,堪称[是神来之笔。
D.韩愈在潮州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怀念韩愈,为他修建了祠庙。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