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郭玉者,广汉洛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着《针精诊脉法》传于世。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郭玉者,广汉洛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着《针精诊脉法》传于世。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玉者,广汉洛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着《针精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高亦隐迹不仕。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
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召玉诘问其状,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选自《后汉书方术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玉仁爱不矜矜:骄傲B.一针即差差:差错
C.自用意而不任臣任:听凭D.将身不谨将: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常渔钓于涪水②乃着《针精诊脉法》传于世
B.①翁乃授之②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
C.①臣疑其故②必尽其心力
D.①而医疗贵人②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写涪翁与程高,是为了探明郭玉医术高明的根源。
B.郭玉向程高学习的主要是医方诊断、人体病理、阴阳变化、心理调节等。
C.文中写和帝的惊叹叫好,实际上就是衬托郭玉医术的高明。
D.文中写到郭玉医治贵人有时治不好,意在说明人无完人。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通“瘥”,痊愈。)
小题2:C(其中;自己,指郭玉。A均为“在”,B都为“便”,D都为“但”。)
小题3:D(意在说明医德讲究意念。)附译文:
郭玉,广汉郡洛县人。当初,有位年老的尊者,不知来自何处,常常在涪水边钓鱼,人们称他叫涪翁。他讨饭为生,看见有病的人,经常给针灸,按时见效。著《针精诊脉法》传于世。学生程高求学多年,涪翁便传授给他。程高也隐居不做官。郭玉年轻时拜程高为老师,学习医方诊断、人体病理、阴阳变化、心理调节等。和帝时,任太医丞,治病大多有疗效。和帝认为他医术很神奇,但仍然叫宠臣中有美手腕的人与一个女子杂处帷幕之中,让郭玉各诊一只手的脉,问患了什么病。郭玉说:“左阳右阴,脉有男女之分,样子好像是两个人。我怀疑其中必有缘故。”和帝惊叹叫好。
郭玉仁爱不骄傲,即使是贫贱的奴仆,(也)必定尽心尽力去治疗,而医治贵人,有时却治不好。皇帝命令贵人穿破旧衣服,变换住址,郭玉一针就使他痊愈了。皇帝唤郭玉询问这中间的奥秘,他回答说:“医道是讲意念的。皮下肌肉组织极精微,随气血而用法巧妙,针灸治疗时,差一丝一毫就效果不好。精神存在于手心之中,可以领会但不言传。高贵者处高位而凌驾于臣之上,臣怀着恐惧的心理来治疗他。这种人治病,有四难:自以为是而不听从我,一难;养身不检点,二难;筋骨不强健,不能用药,三难;好逸恶劳,四难。用针有深浅,经常有超过深度和深度不够的情形,外加恐惧害怕的心理,还有审慎小心的想法,臣想都想不过来,哪还有心思治病!这就是给达官贵人看病看不好的原因。”皇帝认为他说得对。郭玉年老死于任上。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穿)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B.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B.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宁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课农桑督促
B.卒奏寝其事搁置
C.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邀请
D.命有司以礼存问看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会诸生于学宫②受知于李东阳
B.①杖巫而遣之②宝三岁而孤
C.①宝至京,绝不与通②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
D.①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②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日:“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及即位,是为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浙西李锜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元衡曰:“不可,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锜。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帝然之,遽追锜。而锜计穷,果反。是时,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八年,召还秉政。李吉甫、李绛数争事帝前,不叶②,元衡独持正无所违附,帝称其长者。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事中书,悖慢不恭,元衡叱去。承宗怨,数上章诬诋。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逻司传噪盗***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日忠愍。
(选自《新唐书•武元衡传》)
【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
②叶(xié):和洽,相合。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滋:更加。
B.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听:听从。
C.陛下新即位,天下属目耳属:专注。
D.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审:审问。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武元衡有为官才能的一组是
①元衡称疾去   ②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
③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   ④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
⑤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   ⑥逻司传噪盗***宰相,连十余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元衡中进士后,逐步升任为华原令,但京城附近地区的将领骄傲专横,武元衡因此称病离职。
B.武元衡处事周详完备,十分称职。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都备受皇帝器重,尤其是宪宗在位时,信任礼遇超过了一般的宰相。
C.节度使高崇文只重享乐,不善吏治。宪宗诏命武元衡治蜀,并亲自到安福门为他送行,而武元衡不辱使命,使得蜀地“上下完实,蛮夷怀归”。
D.元和八年,武元衡被召回朝廷主持政事,他秉持正义,不违附于人,被皇帝赞为有德行的人,后在上朝的途中遭人伏击遇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问,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③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牵挛乖隔,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⑧余习,这里指作诗的习惯。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几何,离阔如此?阔:宽广
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方寸:指心绪
C.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提挈:扶助
D.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殚:尽,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且置是事,略叙近怀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流水周于舍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
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闻君谪九江”时所
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已。
C.自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
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10-12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卜地官山之阴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受业:传授学业
C.俾无有所与俾: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植:培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3分)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4)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