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靖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政治几乎三王之盛,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盛于今。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滋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词,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割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史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颜共非笑,而予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予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较理而废,后来湖州长史以卒, 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受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也。与子美同时饭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今皆被收采,进显于朝迁。而子美独不闥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取材于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怪:感到奇怪 | B.韩、李之徒出徒:徒弟、弟子 | C.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岁数,年龄 | D.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近:接近,学习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一酒食之过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B.此其可以叹息流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东也 | C.予举进士于有司不拘于时,学于余 | D.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序八州而朝同列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美死后四年,欧阳修才从苏子美的岳父家得到其遗稿,并集录成卷。 | B.苏子美遭排挤挫折,被贬为民,漂流异乡,他的文章却大天下流传开来。 | C.苏子美提倡古文,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 | D.与苏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豪俊,后来全都晋稓官职,苏子美却不幸死去。 |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
解析
小题1:B (徒:这类人) 小题2:C (A介词,因:介词。B副词,加强语气;代词,自己。C介词,被。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小题3:C ("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于文无据)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从太子太傅社公家里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这些遗稿,把它编成十卷。子美是杜家的妇婿,(我)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且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已经常常放谢出,(别的)东西也不能遮蔽(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漂流异乡、困窘无奈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开来。即使(是)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极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时期,文章(却)不能革险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绘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静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见到当时的学者专门根据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写成文章),称为时文,借此互相夸赞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史长才翁以及穆参军伯长,创作古歌诗杂文,当时的人很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为理睬。此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教导勉励学者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学者逐步趋向(写)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当代学者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子美做官升到大理评事、集贤较理就被撤职,后来做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查是一接近他却是和蔼可亲,(接触)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当年)跟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晋升职位,很是显要。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衰啊!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 ②渥然:红润的样子。 ③剟(duō):砍,割。 ④膂:脊梁骨。 ⑤痏(wěi):疮,疹。 ⑥戕摩:伤害,残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 | B.而傅以善药傅:同“敷”,涂抹 | C.以为无虞而不知畏虞:料想 |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寓:隐藏 | 小题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一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 |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用斜线(/)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10分) (1) 翻译: ①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4分) 译文: ②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4分) 译文: (2) 用斜线(/)给文中画“ ”的文字断句。(2分)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24-25题。(4分)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5) 小题1: 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小题2: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3分) |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摘,数旬之内,奸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言隐费钱五百万。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晋护公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徽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牛、粮粟,莫不备足。搢绅咸以为荣。卒于位,谥曰贞。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奸吏起镇慑作用”的一组是( )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 侠闻之,许其自首 | B.宁以妻子易图也李贵乃于府中悲泣 | 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 D.所苦因此而瘳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慧,有异于一般孩童。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伟认为天下动乱,劝他另谋前程,裴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 | B.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鲜肥美味;从不私用郡中仆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 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们都为此感到荣耀。 |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2)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6分) 苏秦从燕之赵,给合从说赵王曰:“臣以地图案之,诸倔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破必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选自《战国策》) (1)臣窃以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3分) 译文: (2)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3分) 译文: |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小题1:(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