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6分)苏秦从燕之赵,给合从说赵王曰:“臣以地图案之,诸倔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破必矣!今见破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6分) 苏秦从燕之赵,给合从说赵王曰:“臣以地图案之,诸倔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破必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选自《战国策》) (1)臣窃以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3分) 译文: (2)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3分) 译文: |
答案
(1)我私下里按地图查看天下的土地,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估计诸侯的士卒是秦国的十倍。 (2)击破别人与被别人击破,使别人臣服与被别人臣服,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
解析
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1)“窃”译为“私下里”, “以”译为“按照”或“依照” ;“案”译为“查看” 。 (2)“破于人”与“臣于人”是被动句;“臣人”要注意使动特征,“岂……哉?”为反问句式。 |
举一反三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小题1:(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亿生,有毛被体,长尺余,经月乃落。能言,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就试词艺,送阙下,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赏异,命内侍送至中书,又赋诗一章,宰相惊其俊异,即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俄丁外艰,服除,会从祖徽之知许州,亿往依焉。务学,昼夜不息,徽之间与语,叹曰:“兴吾门者在汝矣。” 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献《二京赋》,命试翰林,赐进士第,迁光禄寺丞。咸平中,西鄙未宁,诏近臣议灵州弃守之事。亿上疏曰:“臣以为彼众方黠,积财犹丰,未可以岁月破也。直须弃灵州,保环庆,然后以计困之尔。如臣之策,得骁将数人,提锐兵一二万,给数县赋以资所用,令分守边城,则寇可就擒,而朝廷得以无虞矣。” 以久疾,求解近职,优诏不许,但权免朝直。亿刚介寡合,在书局,唯与李维、路振辈厚善。当时文士,咸赖其题品,被贬议者,多怨诽。王钦若骤贵,亿素薄其人,钦若衔之,屡抉其失;陈彭年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上素重亿,皆不惑其说。亿母得疾,请归省,不待报而行。上亲缄药剂,加金帛以赐。亿素体羸,至是,以病闻,请解官。有嗾宪官劾亿不俟命而去,授太常少卿,分司西京,许就所居养疗。 天禧二年冬,拜工部侍郎。明年,丁内艰,未卒哭,起复工部侍郎。四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七。录其子纮为太常寺奉礼郎。 亿天性颖悟,自幼及终,不离翰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略不凝滞,对客谈笑,挥翰不辍。精密有规裁善细字起草一幅数千言不加点窜当时学者翕然宗之而博览强记尤长典章制度喜诲诱后进以成名者甚众。重交游,性耿介,尚名节。多周给亲友,故廪禄亦随而尽。 (选自《宋史杨亿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属文,对客谈论属:写作 | B.咸平中,西鄙未宁鄙:边境 | C.有嗾宪官劾亿不俟命而去俟:等待 | D.请归省,不待报而行报:回报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亿往依焉置杯焉则胶。 | B.如臣之策,得骁将数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给数县赋以资所用作《师说》以贻之 | D.咸赖其题品其皆出于此乎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亿从小就很特别,七岁时能写文章,十一岁时名声很大,父亲去世后他受到了堂祖父杨敬之的照顾和激励。 | B.杨亿身体一向羸弱,他常常因此而向皇上辞官,皇上非但没有允许,反而给了他许多特殊照顾,因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 | C.天禧三年,杨亿又被起用做工部侍郎,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朝廷让他的儿子杨纮做了太常寺奉礼郎。 | D.杨亿虽然性格耿介寡合,但他重视友情,乐天助人,经常用自己的粮食俸禄周济亲友。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日: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日: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日: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 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 ③文:礼仪制度。 ④族:音zò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 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下则好非其上非:责怪 | B.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粲:明白 | C.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察:观察 | D.欲知亿万,则审一二审:审察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法后王”理由的一组是 ( ) ①乡则不若,偝则谩之 ②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③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④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 ⑤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 ⑥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的之意。 | 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 | C.对事物的区别比不上确定名分更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 | 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记稻鼠 【唐】陆龟蒙 乾符己亥岁,震泽之东曰吴兴,自三月不雨,至於七月。当时污坳沮洳者埃壒尘勃①,棹楫支派者入,屝屦②无所污。农民转远流渐稻本,昼夜如乳赤子,欠欠然救渴不暇,仅得葩坼穗结,十无一二焉。无何,群鼠夜出,啮而僵之,信宿食殆尽。虽庐守版击,殴而骇之,不能胜。若官督尸责,不食者有刑,当是而赋索愈急,棘械束榜箠木肌体者无壮老。 吾闻之於《礼》曰:“迎猫为食田鼠也”,是《礼》缺而不行久矣。田鼠知之後欤?物有时而暴欤?政有贪而废欤?《国语》曰:“吴稻蟹不遗种”,岂吴之土,鼠与蟹更伺其事而效其力,歼其民欤?且《魏风》以硕鼠刺重敛,硕鼠斥其君也。有鼠之名,无鼠之实。诗人犹曰“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况乎上捃其财,下啗其食,率一民而当二鼠,不流浪转徙聚而为盗何哉?《春秋》虫蝝生大有年皆书,是圣人於丰凶不隐之验也。余学《春秋》,又亲蒙其灾,於是乎记。 注:①污坳沮洳者埃壒尘勃:水泽或低湿的地方也变得尘土飞扬。 ②屝、屦:两种鞋子。 ③二鼠,指田鼠和家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转远流渐稻本浸渍,灌溉 | B.昼夜如乳赤子喂养 | C.逝将去汝离开 | D.率一民而当二鼠一律,一概(统率) | 小题2: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群鼠夜出 | B.虽庐守版击 | C.啮而僵之 | D.下啖其食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录了吴地百姓遭遇旱灾鼠患的情景,实质上记载了晚唐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揭示了当时民生凋敝的社会根源。 | B.本文关注民命,讽喻时政,多方引用《礼记》《诗经》《国语》等典籍,古为今用,体现了作者文以载道的写作风格。 | C.《诗魏风硕鼠》讥讽统治者横征暴敛危害百姓,作者引《硕鼠》讥讽统治者有名无实,名不副实。 | D.本文语言质朴简练,效法《春秋》,尽管行文将主观感情融注于对事件的描述之中,然而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苛政的斥责,仍然力透纸背。 |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弑仁者,谓之贼;弑义者,谓之残③。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 [注]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椐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③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④我只听说***了独夫纣罢了。 ⑴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宣王认为君臣的名分是绝对不可更易的,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 | B.孟子认为桀,纣都是贼仁贼义的残贼之人,是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算不得国君,所以流放他,讨伐他并没有什么不对。 | C.孟子认为君王必须有保民、养民的重大责任,如果失责,人民可以将他推翻。他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责怪臣之不臣。 | D.孟子指斥桀,纣都是残贼仁义的暴君,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如果贼仁贼义,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就要被流放,被讨伐。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