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馋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馋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馋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身亡聊城,而威不信①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②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数不至,与聊城兵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身亡躯,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仲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①信:伸张。②衡秦:与秦“连衡”。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缧绁:累赘,牵累
C.颜色不变,辞气不悖颜色:表情,神态
D.天下震动,诸候惊骇惊骇:惊慌,害怕
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鲁仲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仲连写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B.鲁仲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C.鲁仲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缧绁:指牢狱)
小题2:C(①与鲁仲连无关,⑥是燕将的担心)
小题3:D(燕将是因为读信后感到进退两难,走投无路才决定自***的)
文言文参考译文:
燕国将领攻下了聊城,聊城有的人(到)燕国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于是据守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国的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卒死亡很多而聊城攻不下来。鲁仲连于是写了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给了燕将。信中说:
“我听过:聪明的人.不会违背时机而放弃利益;勇敢的士人,不会贫生怕死而埋没名声;忠诚在大臣,不会把自己放在前面而把君主放在后面,现在您只顾一时的忿怒,不考虑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诚的;身死而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敢的;功败名亡,后世不能称许您,是不明智的。现在(是抉择)死生荣辱、贵贱尊卑(的时刻),这样的时候不再来,希望您审慎考虑而不是与世俗同见。
“况且(现在)楚国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攻打(齐国的)平陆,秦人出兵,魏国不敢向东方(进军);(齐)与秦连横的形势已形成,楚国的形势危急;再说那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一胜负。现在楚魏的军队相继从齐国撤退,而燕国的援兵不来,(您)与聊城共同据守这个烂摊子一年(之久),那么我预见您是不能成功的。为您考虑,不如保全车甲而回报燕国,对上辅佐君主来控制群臣,对下教养百姓并资助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更正弊俗,功名(就)可以确立了。(若)没有(这个)意思,.(不)也(可以)抛弃燕国、不顾世人(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吗?(在那里)划地分封,(您的)富足可以和陶、卫一样,世代称王,和齐国长久共存,(这)也是一种考虑:这两种考虑,(既可以)显扬名声,(又可以)获得丰富的财富,希望您认真考虑并审慎处置一种。
“况且我听说,以无伤大体的行为为法则的人不能成就光荣的名声,憎恨小羞辱的人不能建立大功业。从前管夷吾不以身受囚禁为耻而以天下没治理好为耻,不以不为公子纠死为耻而以声名不能在诸侯中伸张为耻,因此(他虽身)有三种过失行为而能(辅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名扬天下而光照邻国。曹刿在会盟的场所之上凭一把利剑抵住桓公的心脏,表情不变,言辞声调不乱,(结果)三次征战所失的土地一时就收复了,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势施加到吴国、越国。像这两个人,不是不能成就小的气节,(而是)认为死了(之后),(就)能不建立功名,是不明智的。所以(他们)抛弃怨忿,建立一生的荣名。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以跟三王媲美流芳,(他们的)名声可与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种去做。”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三天,迟疑不能自作决定。想回燕国,已有了隔阂,害怕(燕王)***掉(自己);想投降齐国,(因为)在齐国所***害和俘虏的人太多,害怕投降后被侮辱,(他)长叹说:“与其别人来***我,不如自***。”于是就自***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盲 者 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日:“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日:“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日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嚎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审:判断
B.治乱之故不能识治:治理
C.间诣余言诣:拜访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第:只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其谁非肓也其孰能讥之乎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而不知不肓者之尽盲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小题3: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肓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肓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朦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无所适从、跌入陷阱而不能自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年十五,值周、齐战于芒山,万岁时从父入军,旗鼓正相望,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尉迥之乱也,万岁从梁士彦击之。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曰:“请射行中第三者。”旣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邺城之阵,官军稍却,万岁谓左右曰:“事急矣,吾当破之。”于是驰马奋击,***数十人,众亦齐力,官军乃振。及迥平,以功拜上大将军。
尔朱绩以谋反伏诛,万岁颇相关涉,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其戍主甚骁武,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辄大克获。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其人深自矜负,数骂辱万岁。万岁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试令驰射而工,戍主笑曰:“小人定可。”万岁请弓马,复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归。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辄入突厥数百里,名詟北夷。窦荣定之击突厥也,万岁诣辕门请自効。荣定数闻其名,见而大悦。因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荣定遣万岁出应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由是拜上仪同,领车骑将军。平陈之役,又以功加上开府。
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万岁率众二千,自东阳别道而进,踰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余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岁为没。万岁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素大悦,上其事。高祖嗟叹,赐其家钱十万,还拜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上令晋王广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至大斤山,与虏相遇。达头遣使问曰:“隋将为谁?”候骑报“史万岁也”。突厥复问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骑曰:“是也。”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节选自《隋史•史万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周、齐战于芒山值:恰逢
B.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次:驻扎
C.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表。坐:定罪或因犯……罪
D.万岁诣辕门请自效诣:拜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尉迟迥之乱也②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
B.①万岁以水陆阻绝②尔殊绩以谋反伏诛
C.①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②汲者得之,以言于素
D.①其戍主甚骁武②素大悦,上其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万岁十五岁时,北周和北齐交战,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就预见北周要失败。
B.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尉迟迥,在冯翊驻军,弯弓射雁,让三军无不心悦诚服。
C.史万岁以配敦煌,勇武的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开始对史万岁友善。
D.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听说对方隋朝将领是原来的敦煌戍卒史万岁,害怕而领兵退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僧侠
唐建中初,士人韦生移家汝州,中路逢一僧,因与连镳,言论颇洽。日将夕,僧指路歧曰:“此数里是贫道兰若,郎君能垂顾乎?”士人许之,因令家口先行。僧即处分从者供帐具食。行十余里,不至。韦生问之,即指一处林烟曰:“此是矣。”及至,又前进。日已昏夜,韦生疑之,素善弹,乃密于靴中取张卸弹,怀铜丸十余,方责僧曰:“弟子有程期,适偶贪上人清论,勉副相邀。今已行二十里不至,何也?”僧但言且行。僧前行百余步,韦生知其盗也,乃弹之僧,正中其脑。僧初若不觉。凡五发中之,僧始扪中处,徐曰:“郎君莫恶作剧。”韦生知无可奈何,亦不复弹。良久,至一庄墅,数十人列火炬出迎。僧延韦生坐一厅中,笑云:“郎君勿忧。”因问左右:“夫人下处如法无?”复曰:“郎君且自慰安之,即就此也。”韦生见妻女别在一处,供帐甚盛,相顾涕泣。即就僧,僧前执韦生手曰:“贫道盗也,本无好意。不知郎君艺若此,非贫道亦不支也。今日固无他,幸不疑耳。适来贫道所中郎君弹悉在。”乃举手搦脑后,五丸坠焉。有顷布筵,具蒸犊,犊上劄刀子十余,以齑饼环之。揖韦生就座,复曰:“贫道有义弟数人,欲令谒见。”言已,朱衣巨带者五六辈,列于阶下。僧呼曰:“拜郎君!汝等向遇郎君,即成齑粉矣。”食毕,僧曰:“贫道久为此业,今向迟暮,欲改前非。不幸有一子技过老僧,欲请郎君为老僧断之。”乃呼飞飞出参郎君。飞飞年才十六七,碧衣长袖,皮肉如蜡。僧曰:“向后堂侍郎君。”僧乃授韦一剑及五丸,且曰:“乞郎君尽艺***之,无为老僧累也。”引韦入一堂中,乃反锁之。堂中四隅,明灯而已。飞飞当堂执一短鞭,韦引弹,意必中。丸已敲落,不觉跃在梁上,循壁虚蹑,捷若猱玃。弹丸尽,不复中。韦乃运剑逐之,飞飞倏忽逗闪,去韦身不尺。韦断其鞭数节,竟不能伤。僧久乃开门,问韦:“与老僧除得害乎?”韦具言之。僧怅然,顾飞飞曰:“郎君证成汝为贼也,知复如何?”僧终夕与韦论剑及弧矢之事。天将晓,僧送韦路口,赠绢百匹,垂泣而别。         (选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九十四豪侠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连镳连镳:同路,一起走
B.有顷布筵,具蒸犊具:完完整整地
C.韦引弹,意必中引:发射
D.飞飞倏忽逗闪逗:挑逗,戏耍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僧但言且行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B.①僧乃授韦一剑及五丸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①与老僧除得害乎②生三人,公与之母
D.①赠绢百匹,垂泣而别②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僧与韦生言谈“本无好意”,只是后来由于韦生技艺高超,僧才改变主意,善待韦生。
B.韦生五次弹射僧,僧却说“郎君莫恶作剧”,说明僧从善之心已定,并没有意识到韦生弹射自己是先下手为强。
C.僧让自己的义弟出来见韦生,既是对韦生的尊重,又可表明自己“欲改前非”的心意。
D.僧不忍***子除害,寄希望于韦生,然而韦生也敌不过飞飞,僧不由得怅然认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试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 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                                          
5.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注释:①尚:同“上”。②颂:同“诵”。
解释:斯(         )  友(         )  以(         )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