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09年福建省单科质检)邹与鲁讧①。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09年福建省单科质检)邹与鲁讧①。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09年福建省单科质检)
邹与鲁讧①。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日:“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日:‘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小题1: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小题2: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答案

小题:
C
小题:
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注释】  
 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昭,争吵,冲突,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装,“之’”指“有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④疾:憎恨。⑤转:弃尸的意思。(6)几: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子的学生曾参。(8)尤:动词,责备、归罪。
解析

小题:
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小题: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这里,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孟子的意思很简单,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是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你当官的见死不救就对吗?当官不为民作主,又要你这当官的来干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话说回来,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关心加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那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所以,“出尔反尔”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恶都是报应。当然,这里的报应不是佛教神秘意义上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现世现报,不是天报神报,而是人报。但其因果关系却是存在无疑的。
  引申开来,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就是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我们周围的多人,不就是因为没有善处这种关系而弄得来“你不仁,我有义”,今天你打我一个小报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关键时间让你丢人现眼,下不了台。就这样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公冲突,甚至大打出手,闹出事端来的也不鲜见。遇到这种事情,最后解决的时候追根溯源,多半会发现正是“出尔反尔”所致。甚至我们偶尔看新闻报道某个***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后果如此严重,难怪得曾子在说这句话时一再提醒我们:“成之戒之!”难道我们不应当“戒之”吗?
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他们吧,***不了那么多;不***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旅:众。③徂莒:此处指来侵的敌众。④祜:福。⑤对:答。
小题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
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小题2:
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6分)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小题1: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过错,子夏的看法独特,他认为“小人之过”在于文才丰富。他的看法与孔子、子贡对待错误的看法不一致。B.孔子认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C.子贡认为,君子也会有过错,只不过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一样;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可见,闻过则喜、过而改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品德。
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孟子)曰:“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小题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古代求学之人多为己求学,而当今之人则多为他人而学,由此可见今人胜过古人。
B.孟子认为古代君子和现在君子对待过错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毫不掩饰,而后者则极力为自己狡辩。
C.孟子认为,今之君子能顺应过错,并从中找到机会,谋求发展,比古人更胜一筹。
D.孔子与孟子对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非古是今。
小题2:
古之君子,其过如日月之食,可为何“及其更也,民皆仰之”?请作简要分析。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注: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亢认为伯鱼应该从孔子那些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但伯鱼并不这么认为。
B.孔子要求伯鱼学《诗》,而伯鱼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小题2:对于学《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④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子年长。②湍(tuā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sāng):额头。
小题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以流水作比,哪边有缺口就往哪边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
B.孟子也以流水作比,流水虽不分东西,但可分上下,说明人性是有善与不善之分的。
C.孟子认为,水可飞溅可倒流,但那是形势导致,而不是水的本性使然。
D.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会变得不善,是形势导致的,而不是人的本性决定的。
小题2:
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理解?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