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C
小题:D
小题:见译文
解析

小题:A项中的“哀”应解释为“为......悲伤”。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的《离***》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应如此解释。
C项中的“识”应解释为“记”,读音为Zhi,四声。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
D项中的“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
小题: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
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表涕零”(《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
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
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
小题:A项中上句的“而”是表承接关系,连词。下句的“而”是表修饰关系,连词。“子路拱而立”出自《论语》。
B项中上句的“其”代“他们(书者)”。下句的“其”代“自己的”,是领属性代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六册(人教版)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C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下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
D项中上句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下句中的“以”可译为“依照、按照”,介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一册(人教版)《孟子梁惠王上》(教材中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A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可推断B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D项的省略成分是“孙崧”。
小题:A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感伤而哭泣的原因是幼孤而不得学。
B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求学于孙崧的原因是他认为孙崧更适合做自己的老师,更适合自己的追求。
C项的表述不合文意。邴原认为孙崧不了解自己的志向追求而误解了自己。
D项误解了原文中“当以书相分”和“乃藏书于家而行”两句话中的“书”,在这两句中的意思应为“书信”。                    
小题:
诚:实在、确实。如《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苦药良针:苦口良药。《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针石”金针和石针,乃治病之法。可以翻译成“苦口的良药精良的医术”,而不能翻译成“良药苦口”。
达:通晓、明白。同时根据文意,如果学生翻译成“切中”“切合”也可以算作正确。或“与---有所不同”亦可。不能翻译成“到达”“满足”等。
微:隐事、细事。《韩非子》“圣人见微以知萌”。同时在古汉语中也含有谦虚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微小的、卑微的。但不能说别人的志向是“微趣”。
所规:是“所字结构”,“规”为动词,我们学习过“规划、打算”等义项,如《桃花源记》中有“(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另外,如果学生根据文意翻译成“追求” “谋求” “向往”等也正确。
所以,译文应该是:“先生(您)的话(或者先生说的话)(1分),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1分,其中“诚”“苦药良针”为两个考点。其中“苦药良针”可以不翻译。),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的志向(2分,其中“然犹”、“达”、“微趣”为三个考点,一点错误扣1分),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的打算不同(1分,其中“所规”为考点)。”
文言文翻译还要结合语境,如果学生翻译的意思是对的,只是没有完全按照标准答案中的词语,也正确。         
【译文一】
邴原十一岁死了父亲,家中贫穷,(又)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因此流下眼泪,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冬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从(他)在儿童之中时,(就)聪明、有特异之处。等到长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想要远行求学,拜访了安丘孙崧。孙崧推辞说“您家乡的郑君,您知道吗?”邴原回答说:“是的(知道)。”孙崧说:“郑君学贯古今,博闻强识,(能)探求深远(的学问),真是学习者的老师和楷模。您却舍弃他,跑了一千里(路,来找我),这是所谓把郑君当作东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郑君)而说知道,是什么原因。”邴原说:“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药良针了,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珍珠的人。怎么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说我把郑君当作东家丘,您认为我是西家的愚夫吗?”孙崧向邴原致了歉,又说:“兖州、冀州的士人,我认识很多,没有像您这样的。(我)应该用书信来为你作(访学求师的)媒介。”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难以推辞(他的介绍信),(就)拿着信告别了。邴原心里认为拜求老师、开导学问(这样的事),志向高远的人(之间自然)能够相契合,不像交朋友(这样的事)要靠介绍来完成。信有什么用呢?于是把信藏在家里,就出行了。
【译文二】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真可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是否认为我就是家乡无知的人呢?”孙崧向邴原婉言道歉。并说:“兖州、豫州一带的读书人,很多都是我所认识的,很少有像你这样的;我写封书信向他们推介你。邴原尊重孙崧的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朋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 ,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 ,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      ②敝撤:艰难的样子
③乐:喜欢、乐意          ④康:大路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
D.委之百姓委:任命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三请,不见许B.令国致乐不已
徒行见公曰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内D.晏子乃返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小题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B.②④⑤
C.①③⑥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小题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理。
【补充注释】
文章:文采。
仪表:表率。
还踵:转身,比喻退缩。这句的意思是至死也不后退。
经诽誉:经,划分;诽誉,就是毁誉。
百工:就是百官;维,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无义;时,善。
庶绩:庶,众;绩,功绩。这两句的意思是,百官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各部门的业绩都光明显赫。
与同:亲附赞同。
党与:朋友。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
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
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至难也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若风之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小题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小题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行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②④⑥D.③④⑥
小题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小题6: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太子承乾入侍,密启后曰:“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为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嘘唏。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房玄龄以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密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是不忘妾也”。
《旧唐书·后妃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药备尽,尊体不瘳瘳:病愈
B.房玄龄以谴归第谴:受谴责
C.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履:踏上、遇上
D.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肆:大肆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在本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
B.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
C.太宗及侍臣莫不嘘唏
D.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
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
所须器服,皆以木瓦
C.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
D.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
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体现长孙皇后“贤助、良佐”形象的一组是(  )
①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
②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
③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
④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
⑤太宗及侍臣莫不嘘唏
⑥非有大故,愿勿弃之
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④⑥
小题5:下列对文段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无忌论其才干和资历,都是太宗的第一功臣,太宗要委以执掌朝政大权的重任,其实也是量才录用。
B.长孙皇后希望朝廷不要让她哥哥作执政大臣,因为她担心这会造成外戚专权,给哥哥和自己带来***身灭族的大祸。
C.长孙皇后坚决维护依法治国,即使大病不愈,也决不同意赦免囚徒,以求福助,为一人而乱天下法。
D.长孙皇后在临终遗嘱中还劝谏太宗宽容贤良大臣,杜绝外戚专权,丧葬俭薄。
小题6: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5分)
(1)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郭老仆墓志铭   侯方域
郭老仆死而葬于城北之金家桥,其主人为志其墓而铭之,曰:老仆名尚。十八岁,事予祖太常公。方司徒公之少而应秀才试,以及举孝廉,登进士第,老仆皆身从之。司徒公仕,而西抵秦凉之塞,南按黔方,北尽黄花、居庸边镇上,老仆又皆从。
司徒公尝道经华山,攀崖悬洞而陟其巅,老仆则手挽铁索从焉。华山老道士,年百八十岁矣,谓司徒公日:“公,贵人也。然生平丰于功业,嗇于福用。当腰围玉而陪天子饭,此后一月作难。凡有五大难,过此可耄耋。此仆,当济公于难者也,幸善视之!”
然老仆不事事。司徒公尝遣视南商之墅,久之,所司皆荒失。命人迹之,则老仆自携
琵琶,与一妇人饮于鹿邑之城门楼。司徒公怒,斥之,不使近。戊辰,赴官京师,老仆固请从,至艇暑酣饮于城隍市;司徒公朝所命,老仆暮归,醉而尽忘之。司徒公怒而骂,老则倚壁而鼾,鼾声与司徒公之骂声更相间也。积二岁余,以为常。
司徒公为乌丞棚所构,下狱,顾谓诸仆曰:“尔皆衣食我,今谁当从乎?”老仆涕泣拜于堂下。司徒公熟视曰:“嘻,尔岂其人邪?”’老仆前曰:‘‘主人盛时,安所事老仆;老仆亦酣醉耳。今老仆且先犬马死.主人又患难,岂尚不尽心力?主人不忆老道士言乎?”自此不饮酒,不与其家相通.众乏徒公于狱者七年。
乌丞相与韩丞相相继秉政,皆苛深.托诸缇校调察往事。士大夫亲朋奴仆,往往避匿去。老仆尝衣敝衣,星出月入.以事乏徒公。初,燕女有姚氏者,数嫁不终,饶于财。每曰:“我当嫁官人耳。”老仆乃伪为官人,娶之。日取其财易酒食,交欢诸缇校者,故得始终不及于难。后姚氏察知其为.大哭,骂老仆,以手提其耳,啮其面,面上痕常满。及司徒公出视师,乃以老仆为军官,冠将军冠,服将军服,以见姚氏,姚氏则大喜。
老仆入谢司徒公日:“老仆嗜饮适,今七年不饮酒,此后愿日夜倍饮酒以偿之。”
久之,饮酒积病,遂以死,年五十七。
老仆有四子,其次尝犯军法,当死,诸大帅从善等,罗拜司徒公日:“非愿公绌法,
乃军中欲请之以劝忠义也。”当是时,郭老仆之名播雨河云。
铭曰:“汝,士大夫师,而乃居于奴!奴乎奴乎,奴尚则有,士大夫则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人迹之   迹:探察         B.司徒公为乌丞相所构   构:追捕
C.数嫁不终,饶于财   饶:多   D.及司徒公出视师   视师:督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主人为志其墓而铭之   蟹六跪而二螯
B.久之,所司皆荒失   宋何罪之有
C.老仆涕泣拜于堂下   得复见将军于此
D.饮酒积病,遂以死   敛赀财以送其行
3.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老仆“忠义”的一组是
①(司徒公)举孝廉,登进士第,老仆皆身从之
②此仆,当济公于难者也
③自此不饮酒,不与其家相通,从司徒公于狱者七年
④老仆尝衣敝衣,星出月入,以事司徒公
⑤此后愿日夜倍饮酒以偿之
⑥今老仆且先犬马死,主人又患难,岂尚不尽心力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4.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考仆侍奉作者的祖、父两代人,陪同主人走南闯北,非常忠诚;后来作者的父亲司徒公被陷入狱,郭老仆一直陪同,始终没有离开。
B.郭老仆非常好酒,以致经常误事,作者的父亲司徒公为此多次责骂他,却无济于事;司徒公入狱后,郭老仆却戒酒达七年之久,直至司徒公出狱。
C.郭老仆为了营救司徒公出狱,谎称自弓是官人,娶了富有的燕女姚氏,并用姚氏的钱去结交那些“缇校”,终于从狱中救出了作者的父亲司徒公。
D.郭老仆虽为奴仆,他的“忠义”却超过了一般的人,他的名声远播两河;因为他的原因,他的二儿子犯了军法,许多将领都替他求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书李链劾之,有诏复往。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征。从之。历郎中,治水淮、扬。值世宗即位,上言:“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运舟行湖中三十余里。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监城、兴化、通、泰良田悉遭其害。宜如往年白圭①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其次于缘河树札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部议用其中策焉。出为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累迁贵州按察使,入为太仆卿。世宗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皆以直谏得罪。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朝用言: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举朝愕不敢言。最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日辩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明年,勋以罪瘐死。朝用诈伪觉,亦伏诛。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明史·列传九十七》
注:①白圭(.1419--1474),字宗玉,南宫人。明朝正统七年考取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浙江右布政使、兵部右侍郎,累官工部尚书、兵部尚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悯:同情,怜恤
B.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培:给堤坝垒土
C.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币:金钱
D.明年,勋以罪瘐死瘐;在狱中病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B.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C.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杨最忠直敢为的一组是()
①不俟奏报辄返  ②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
③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  ④累迁贵州按察使,人为太仆卿
⑤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狮举者
⑥最既死,监国议亦罢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杨最到山西催缴租税,看到百姓的贫困状况,于心不忍,没有向皇上请示就返回了,后来被人检举,才不得不再次奉诏前往山西。
B.杨最曾负责治理淮水、扬子江的水患,当时明世宗提出了上、中、下三条治理宝应汜光湖的对策,杨最和大家都认为中策最好。
C.明世宗喜好神仙之术,许多正直的大臣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但杨最仍不顾自身安危提出反对意见,最后遭受杖刑重罚致死。
D.杨最死后,世宗令太子监国的想法没有实行,而蛊惑皇上的奸臣方士也都得到了惩罚,隆庆元年,杨最受到了朝廷的追封。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