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C.王之蔽甚矣。   蔽:毛病。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的确
小题2:与“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因此他才敢与齐国美男子比美。妻、妾、客人也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
B.邹忌由自己的切身体会想到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进见威王,以事设喻启
发诱导,使威王决心纳谏。
C.齐威王接受邹忌劝告,悬赏纳谏,广开言路。后来终于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答案
  D.邹忌在一片赞美声中昏昏然,甚至沽沾自喜,直到亲眼见到徐公才逐渐清醒过来。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蔽:受蒙蔽)
小题2:B(于:比)
小题3:D(“昏昏然,甚至沽沾自喜”错)
附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举一反三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按历史时期划分诗歌,可将诗歌分为旧体诗和新诗。旧体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B.徐志摩,笔名南湖,是新月诗社成员。被称为“浪漫潇洒的资产阶级诗人”。
C.《国语》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共21卷,记述西周到东周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
D.“春秋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传文,分别是《春秋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5题。(每小题2分,共8分)
(重耳)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踺(gāo jiān,弓箭袋),以与君周旋。”子玉请***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yí洗手注水的器具)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蕃:昌盛
B、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恶:憎恶
C、其过子弟,固将礼焉          固:居然
D、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      称:声称,提出  
14、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B、则何以报不谷
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国以鄙远
C、 君之余也                     D、乃送诸秦
何厌之有                        乃号令于三军曰
15、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4分)
(2)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3分)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2分)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唏嘘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遂至邺下,与迥交战。仍共宇文忻、李询等设策,因平尉迥。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注]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又拜左领大将军,余官如故。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会议伐辽东,颎固谏不可。上不从,以颎为元帅长史,从汉王征辽东。遇霖潦疾疫,不利而还。后言于上曰:“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又上以汉王谅年少,专委军于颎。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谅所言多不从,甚衔之,及还,谅泣言于母后曰:“儿幸免高颎所***。”上闻之,弥不平。俄而上柱国王世积以罪诛,当推核之际,乃有宫禁中事,云于颎处得知。上欲成颎之罪,闻此大惊。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明颎无罪,上逾怒,皆以之属吏。自是朝臣莫敢言者。颎竟坐免,以公就第。——(节选自《隋书•高颎传》)
[注] 颎父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方辞父在山东辞:告辞,道别
B. 朝臣莫与为比 比:并列
C. 会议伐辽东会:恰逢
D. 甚衔之衔:怨恨,怀恨
9.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军至河阳,(故)莫敢先进B. 上欲成其美,(则)听解仆射
C. 上特命勿去(之),以示后人D. 颎初不欲行,(然)陛下强遣之
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叛军的战斗中,高颎事先准备了很多堵水的土袋,成功抵御了叛军的火筏,过河后焚毁桥梁背水一战,最终得胜回朝,高祖对他大加褒奖。
B. 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表示亲切;又成就其谦让的美名,然后继续重用;命令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以示纪念,这些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C. 高颎功高位显,但因忧虑母亲而去职,只过了二十天,朝廷就命令他返回原来的职位处理政事,尽管他再三流涕推辞,但高祖都不答应。
D. 高颎对高祖竭尽忠诚,为主甘愿***身灭族,但后因谗言而被高祖疏远,又受王世积一案牵连,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6分)
译文:
(2)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自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
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天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令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敷;陈述
B.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忿:愤怒
C.明其道,不计其功功:事功
D.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 端:头绪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诸君其亦念之哉!
B.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
C.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
D.讲明义理,以修其身而责其身以必然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这是朱熹为自鹿洞书院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表明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是为了向世人揭示书院的办学思想。
B.文章体现了朱熹办学以儒家思想教化士人的宗旨,体现了书院学子尊孔读经、明理修身的办学理念。
C.朱熹认为当时流行的所谓“学规”,既不合古人办学的思想,又不为求学者考虑,所以朱熹不把那些学规条款列在堂上。
D.从文中可以看出,朱熹很强调士人做学问的目的是修身,言行一致,培养出思想与行为都符合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未知难度:未知|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