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情采(节选)           刘勰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①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②同犬羊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情采(节选)           刘勰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①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②同犬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
情采(节选)           
刘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①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②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③之上,其为彪炳缛采明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④,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⑤,贵乎反本。
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攡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注释
①沦漪(lúnyī):水的波纹。②鞟(kuò)同犬羊:《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去了毛的皮革。③织辞:编织文辞。鱼网:指纸。《后汉书·蔡伦传》说蔡伦开始用树皮、鱼网等造纸。 ④黼黻(fǔfú):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⑤贲象穷白:《易经》中贲的卦象最后一爻是“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资:凭借,依靠
B.故体情之制日疏体情之制: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
C.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心理:内心情感
D.吴锦好渝,舜英徒艳渝: 改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五情发而为辞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何以明其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反所以失鱼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乃可谓雕琢其章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的一项是
A.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
B.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
C.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D.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小题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是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风气而发的,作者认为有纯正充沛的思想感情,又善于运用健美的文采;情采交融,这才能说服读者,打动人心。
B.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文而造情”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情而造文”的不良倾向。
C.作者指出“采滥辞诡”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应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D.作者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应该文质并重。他也强调文必有采,但必须以“述志为本”,不能以文害质。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译文:
(2)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译文:
(3) 言以文远,诚哉斯验。
译文:
答案

小题:C
小题:D
小题:D
小题:B
小题:(1)由于水性虚柔,才有波纹荡漾;由于树体坚实,才有花朵开放,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
(2)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那细腻的感情。
(3)言辞凭借文采才能传播久远,确实呀,这是一个经得起验证的真理。
解析

小题:C
[解析]心理:文章的思想内容
小题:D
[解析]D项两个“乃”都可解释为“才”。A项第一个“而”表承递关系,相当于“就”,第二个“而”可释为“才”“方才”;B项第一个“其”为“他们”,第二个可译为“自己” ; C项第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二个是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方式等。
小题:D
[解析]此句意为“连缀文辞运用文采,为的是要表达思想;要是文彩浮滥、言辞虚伪,那么思想内容会被遮蔽得愈加模糊”,这应是由“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的现象引出的推论。
小题:B
[解析]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此处将两者张冠李戴。
小题:
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虚”“文”“质”三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2)句重点关注“蹊”“实”“树”三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3)句重点关注“诚”“验”两个词,每处1分,整体1分。
【参考译文】
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由于水性虚柔,才有波纹荡漾;由于树体坚实,才有花朵开放,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虎皮豹皮如果没有斑纹,那就跟狗皮羊皮一样了;犀兕虽然有皮,但制成铠甲还要靠涂上丹漆才有色彩,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至于抒发思想感情,铺陈描写万事万物,用文字刻划内心活动,在纸上组织文辞,文章应当光彩焕发、文采繁富是很明白的了。所以构成文采的途径有三条:第一种叫形中之文,是靠青、黄、赤、白、黑五色构成的;第二种叫声中之文,是靠宫、商、角、征、羽五音构成的;第三种叫情中之文,是靠喜、怒、哀、乐、怨五情构成的。五色相调,便会呈现漂亮的花纹;五音相配,就会形成美妙的乐曲;五情抒发,便会产生优美的辞章。这是天然的规律啊。
思想感情是文采的经线,言辞是思想内容的纬线。只有经线正了,用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内容确立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这是作文章的根本法则。
从前《诗经》的作者写的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凭什么知道他们是这样的呢?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就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所以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可是后来的作者却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抛弃了古代《诗经》的传统,效法近世辞赋的弊病,因此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日渐稀少,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篇章却越来越多。所以有人热中于高官厚禄,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心里老是牵挂着繁忙庸俗的政务,却空洞地描述尘吐之外的情趣。真情实感没有一点,写的跟想的恰好相反。
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那细腻的感情。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赖感情依靠果实,何况文章,以抒情述志为本。写的作品与自己的心志完全相反,这样的作品难道值得效法!
运用辞采,为的阐明思想,辞采泛滥,反而掩蔽了内容。正如以翠绳为钓丝,以桂花为钓饵,反而钓不出鱼来。古人说:“言隐荣华”(言论为辞采所掩),正说的这个道理。《诗经》说“衣锦裂衣”(穿锦衣时,加一件麻布罩衣),怕的是锦绣过于华丽。《易经》说“白责无咎”(由彩饰归于白色,不惹麻烦),贵在华丽重归于朴素。倘使把思想作为重要的标准,把感情放在正当的地位,按照情感来运用声腔,根据思想来驱遣辞藻,使文采不致掩盖了内容,博雅不致淹没了情性,正采光艳照人,杂色屏弃勿用,那才是善于为文,可说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了。
[结语]
赞曰:言辞凭借文采才能传播久远,确实呀,这是一个经得起验证的真理。内心活动真实地表现出来了,文采才能丰富多彩。过于华丽的吴锦容易变色,朝开暮落的木槿花徒然娇艳,只有繁丽文采却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品味起来,一定令人生厌。!
举一反三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
论 毅 力  梁启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其何以成要: 概括,总括
B.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出现
C.遇再挫而退再:两次
D.冒其逆而突过之冒:冒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不退也愈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成败之数,视此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本文比喻论证内容的一项是
A.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
B.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C.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D.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其中心论点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
B.论证过程中,先从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
C.本文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首先,作者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的对比; 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D.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译文:
(2)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译文:
(3)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于襄阳书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来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这是韩愈所写的一封请求引荐的信。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
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於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韩愈以郭隗自比,用谦逊的口气希望得到提拔。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也相须:互相依赖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负:仗恃
D.未尝干之干:从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B.然而千百载乃相遇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D.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5分)
(2)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天策府建,为中郎。王为皇太子,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尝赐玄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见公。”泫然流泪曰:“世傅黄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后忽梦如晦若平生,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选自《新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令:美好
B.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吝:耻辱
C.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属:连接
D.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筹:谋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C.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D.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小题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房玄龄推崇杜如晦”和“皇帝思念杜如晦”的一组是
①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②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③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④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 ⑤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 ⑥敕所御馔往祭
A.①⑥B.③④C.②⑤D.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如晦年轻时就已经显示出较高的素质,在参加吏部选拔时,受到了有关官员的器重,认为他有栋梁的潜质。
B.房玄龄慧眼识英才,将杜如晦推荐给了皇帝。在之后两人的合作共事中,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尊重。
C.杜如晦英年早逝,皇帝十分痛惜,在他死时加官爵,赐谥号,并亲自下诏书,表达君臣痛悼的意思,并安排人刻写墓志铭。
D.杜如晦去死多天后,皇帝还非常想念,经常祭奠他,在赏赐他人物品时,也不忘记杜如晦,对他的遗属也十分关心。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5分)
⑵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毛遂曰:“白起,小竖子耳!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英布反,书闻,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材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从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真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容斋随笔》
小题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举:攻取
B.亟发兵坑竖子耳亟:赶快
C.而哙喜其过己过:超过
D.俗士不达达:高贵
小题2: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汉祖以问诸将B.安可同日而语
王尝语暴以好乐,有诸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
C.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D.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3: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毛遂)使平原君求救于楚
B.(白起)辱王之先人
C.唯陈平以为(汉)兵不如楚精
D.况于(韩信)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之时)
小题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毛遂将曾经打败楚军的白起称作“竖子”,是为了激起楚王对秦国的怨愤。
B.汉朝将领得知韩信谋反,都说要活埋了这个“竖子”,只有陈平没有这样。
C.韩信与彭越死了之后,英布认为汉朝剩下的将领中,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
D.虽然李白也说过“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样的话,却没能流传下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
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
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
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
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
问欲何言,答曰:“文帝***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
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
“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
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
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赞曰:重义轻生,亡躯殉节。劲松方操,严霜比烈。白刃可陵,贞心难折。
道光振古,芳流来哲。                         -------选自《晋书•列传第59》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更:再
B.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土遇:相逢
C.荆州奔亡,存亡未判判:辨别,断定
D.自伤国劣,不能剪灭凶逆伤:悲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  ]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当死生[以]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
徐公[何]能及君也
C.并奉王命,各还[所]镇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D.口血未干,[而]生奸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罗企生“重义轻生”的一组是(   )
①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
②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
③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
④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⑤自伤力劣,不能剪灭凶逆,恨死晚也。
⑥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②④⑤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仲堪性情优柔寡断,罗企生很为他担忧,认为他仁慈却不能决断,事情一定不会成功。仲堪果然失败,逃跑时,除了企生外,文武官员中没有一个跟随他。
B.恒玄不但猜疑残忍,而且野心很大,常常背信弃义。他与各路军队升坛结盟,信誓旦旦,犹在耳边,但转身就发动战争,攻击其他盟友。企生斥他为“凶逆”。
C.罗企生多才多艺,很得殷仲堪赏识,接连被任命为佐著作郎、功曹武陵太守。企生到武陵任职不久,桓玄发兵攻打仲堪,仲堪又任命罗企生为谘议参军。
D.罗企生知恩图报,在仲堪失败时,他决心与仲堪同生死。他为被弟弟牵制不能追随仲堪而后悔不已,他不畏桓玄的威吓和利诱,坚持“士位知己者死”的节操。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
译文:                                                           
(2)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译文:                                                           
(3)玄即收企生,谴人问欲何言。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