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录鬼簿》序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录鬼簿》序 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此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 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凐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 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至顺元年龙集庚午月建甲申二十二日辛未,古汴钟嗣成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第卑微,职位不振 卑微:地位底下 | B.以为得罪于圣门者 以为:认为 | C.吊已死之鬼 吊:悬挂 | D.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 或:有的人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人之生斯世也 | B.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 | C.复以前乎此者 | D.吊以乐章 |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的一项是( ) 人之生斯世也 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 ① ② 未之思也 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A.①相同 ② 相同 | B.①相同 ②不同 | C.①不同 ② 相同 | D.①②均不同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个人认为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 | B.人如果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就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没有什么两样。 | C.作者认为,从古自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的原因是史册记载了他们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最终使他们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 | D.作者说即使那些所谓的高尚的,深谙性理学问的人,认为他的看法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他也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 |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 (2)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 |
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A 小题:(1)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 (2)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 |
解析
小题: 吊:凭吊 小题:A“虽然”是“虽然这样”,今是连词;C“以前”是“把先于此前”,今是“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D文中指戏曲家们的“作品”,今是“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部分”;B古今均为“用尽心思”。 小题:①中“之”分别为助词、代词;②两个“于”都是介词。 小题:“作者个人认为”错。 小题:无 参考译文 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大概是说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又怎么会有立于危墙或身陷囹圄这样厄运的感叹呢? 虽然这样,那么,人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只会把已经死了的人当作是鬼,而不知还有未死之人其实也是鬼,如果这些酒囊饭袋,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又有什么两样?这本来就不待多言。其他有的人稍稍知道些道理,嘴里总是说着所谓的善言,但对于学问方面的道理,甘愿自暴自弃,死了之后,湮灭不被后人所知晓,那么这又不比泥石土块般的死鬼更甚(好)一些。 我曾经见过一些未死的人间之鬼去凭吊那些已死的阴间之鬼,没有好好想一想这中间的道理,只不过就是这么一点儿区别罢了。 唯独不知道开天辟地,从古自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在,什么原因呢?圣贤般的君臣,忠孝两全的读书人,载入史册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这就是虽属阴间之鬼却不被视作鬼的原因。 我在闲暇的时候,怀想过去之人(戏曲家),他们门第低微,职位不显,可才识卓越,处处都有可书可写之处,但随着时光流逝越久,其事迹越被湮灭埋没不为后人所闻,于是记述其事迹的原委,附以剧目作为纪念;再把先于此前的(戏曲家)也记述其姓名,录其作品,希望那些初学之人,多多留意他们的词采文章,能够青出于蓝,超出前人,那也是万幸的了。因此,这本书取名为《录鬼簿》。 唉!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至于那些所谓的高尚的人,深谙性理学问,认为我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我们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 至顺元年庚午岁七(甲申)月二十二日,古汴州钟嗣成序。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治安策 贾谊 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依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移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已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领:治理 | B.臣窃迹前事 迹:遗迹 | C.同姓袭是迹而动 袭 :沿袭 | D.植遗腹,朝委裘 植:扶植 | 小题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 | B.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 | C.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 | D.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贾谊提出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来保证中央政府的统治的依据的一项是( ) ①同姓袭是迹而动 ②强者先反 ③天下咸知陛下之义 ④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⑤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 ⑥卢绾最弱,最后反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在上呈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指出诸侯王封国的强盛必然导致谋叛作乱,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一定会引起天下大乱。 | B.亲属诸侯王必定危险,关系疏远的诸侯王也一定作乱,这是事实所证明了的。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诸侯王,汉朝已经幸运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却没有改变酿成叛乱的制度。 | C.作者在论述施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好处时,说这样做了之后,皇帝统治天下就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辐条聚向车轮一样,都归顺天子。 | D.文章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个论点为中心,先论不这样做不行,再论这样做好处何在,层层深入,气势磅礴,以理服人。 |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 (2)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魏豹。 (选自《史记 ? 魏豹彭越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 B.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徇:攻占,夺取 | C.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使……投降 | D.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传:驿车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 | B.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楚围之急,周苛遂***魏豹 乃徙魏王豹于河东 | C.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 D.魏王豹以国属焉 |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 以豹国为郡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陈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 | B.(魏豹)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 C.方东忧楚,未及击(魏豹) | D.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 B.《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 D.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2)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1],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 献[3],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楚语》,有改动。) 注释: [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文中这些人名及地名下加了横线;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这类王名下也加了横线。 [2]称赋:与兵赋相称。 [3]宾献:馈赠及进贡。 [4]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 [5]放:依。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羞子文羞:羞辱 | B.是勤民以自封勤:使……劳苦 | 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令:美好 | D.其速怨于民多矣速:招致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句读之不知 | B.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C.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 D.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 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一项是( )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②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 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之灾。 |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子文却避而不受。 | 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百姓抛弃。 | 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后代。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 (2)。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候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小题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不下纴: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 | B.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 | C.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 | D.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形容枯稿 | B.简练以为揣摩 | C.山东之国 | D.嫂蛇行匍匐 |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引锥自刺其股 | B.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君将哀而生之乎
| C.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 | D.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 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若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各侯国。 |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2)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