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相州昼锦①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予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夕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闾里之荣也。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 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骈肩累迹 累:重叠 B.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荣:荣耀 C.以遗相人 遗:留给 D.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铭:铭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富贵而归故乡图穷而匕首见 B.买臣见弃于其妻 侥幸得志于一时 C.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韩琦有美德的一组是 ①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②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③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④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⑤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 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A.①④⑥ B.②③④C.①③⑤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B.主要叙述韩琦年轻时即高中科举,当时很有声望,虽身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我夸耀。 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D.作者虽未登“昼锦堂”,却为能诵读魏国公之诗而高兴,因钦敬其为人而写此文。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译文: (2)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译文: (3)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译文: |
答案
9、D 10、A 11、B 12、C 13 翻译(9分) (1)大凡读书人处在穷困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 (2)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事迹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从而光照后世,并且留传到永远。 (3)他的言语中把快意于恩怨、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誉,却把它当作警戒。 |
解析
9、铭,铭刻 10、“而”,连词,表顺承;B均作介词,但前表被动,后解为“在”;C作代词,但一个代人,一个代道理;D、前作副词,为“于是”,后表判断,为“是”“就是” 11、①指韩琦出身、家庭背景;⑤⑥均是指韩琦处理政事的能力 12、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 13、略 【翻译】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相州的人民。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岂近于人情哉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冀:希望 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兹六年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若屡为之 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C.约其自归以就死木欣欣以向荣 D.乃罪大恶极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 D.纵而来归,***之无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②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选自《六一居士传》) | B.①若弗与,则请除之 ②此则人之变,而风何与焉(选自《黄州快哉亭记》) | C.①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选自《诗经•氓》) | D.②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②归而谋诸妇(选自《后赤壁赋》) | 小题2:对原文内容概述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A.郑伯与共叔段都是姜氏所生,但因为难产,姜氏就讨厌大儿子而偏袒小儿子。 | B.共叔段在母亲姜氏的怂恿下,篡夺王位的野心不断膨胀,最后,多行不义而自食恶果。 | C.对与共叔段与姜氏的野心,郑国大夫祭仲与子封自以为比郑伯认识得更清。 | D.郑伯一再容忍谦让是有苦衷的,毕竟是自己母亲和兄弟,因此,开始不忍轻易动武。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 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 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B.①与洪之相见 ,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 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 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害者百数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崔思兢,则天朝,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告者先诱藏宣家妾。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之,投尸于洛水。行岌按,略无状。则天怒,令重按。行岌奏如初。则天曰:“崔宣反状分明,汝宽纵之。我令俊臣勘,汝毋悔。”行岌曰:“臣推事不若俊臣,陛下委臣,须实状。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臣必以为陛下试臣耳。”则天厉色曰:“崔宣若实曾***妾,反状自明矣,不获妾,如何自雪?”行岌惧,逼宣家令访妾。 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募匿妾者。数日,略无所闻,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思兢揣家中有同谋者,乃佯谓宣妻曰:“须绢三百匹,顾刺客***告者。”而侵晨伏于台前。宣家有馆客姓舒,婺州人,言行无缺,为宣家服役,宣委之同于子弟。须臾,见其人至台赂阍人,以通于告者。告者遂称云:“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台中惊扰。思兢素重馆客,不知疑。密随之,到天津桥,料其无由至台,乃骂之曰:“无赖险獠,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何路自雪?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遗汝五百缣,归乡足成百年之业。不然,则亦***汝必矣。”其人悔谢。乃引思兢于告者之家,搜获其妾。宣乃得免。 (刘肃《大唐新卷•卷494》)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 B.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须臾,见其人至台阁赂阍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选出全是描写“同谋者”言行的一组 ①先诱藏宣家妾。②侵晨伏于台前。③言行无缺。④至台赂阍人。 ⑤其人悔谢。⑥引思兢于告者之家。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发生在武则天时期的一件冤案:崔宣被人陷害谋反,几遭***身之祸。 B.御史张行岌开始处理这个案件时,找不到一点证据,最后逼着崔宣家找妾,终于为崔宣洗雪冤屈。 C.由于每次在家中暗地里商量的事情,诬告者都能很快知晓,崔思兢由此断定家里有内奸,于是将计就计,查出内奸,搜获崔宣的妾。 D.崔思兢假装不知情,像对待自家子弟那样,委派姓舒的馆客到御史台,买通看门人,向诬告者传递崔家要雇主刺客的假消息。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宣的妾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她被诬告者所收买,被藏起来,她能否被找出来,就成了办案的关键。 B.武则天开始相信诬告者的话,认为崔宣是谋反的,如果不是御史的坚持,崔宣早就被***了。 C.御史张行岌是一位以事实为依据、执法严明的法官,他始终不畏淫威,并亲自明查暗访。 D.崔思兢平素非常重情义,这次崔思兢对忘恩负义的馆客说,只要他能找出崔家的妾,就送给他五百缣让他养老,否则他必遭***身之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陛下委臣,须实状。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5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綮戟①,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蔚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②,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 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天下幸甚。唯匈奴未譬圣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国,臣恐武猛之将虽勤,亦未得解甲囊③弓也。夫勤而不息亦怨。劳而不休亦怨,怨恨之师,难复责功。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臣愚以为“师克在和不在众”,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刨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④授爵所不辞也。惟陛下哀矜!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注]①棨戟(qǐjī):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时作前导的一种仪仗。 ②如信臣:曾任南阳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 ③畿(gāo):盛弓箭和铠甲的口袋。 ④析珪: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按爵位高低,分颁珪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敕晓不改,遂格***广敕晓:奉皇命晓谕。 B.怨恨之师,难复责功 责功:要求(他们)有功劳。 C.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泄用:杂用,轮换交替调用之意。 D.超受大恩,牧养不称牧养:治理教化(一方)。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C.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D.威侮二垂,陵虐中国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与长史急焚其船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在建武元年中三次升迁,被皇上委以重任。在当时政权还不很稳定的情况下,杜诗为天下安定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B.杜诗在任南阳太守时,一方面诛暴立威,一方面发展生产,使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父母官。 C.杜诗请求辞职的原因之一是:他理解守边将领长期在外,已有怨愤情绪,都希望能到内地郡中任职。为朝廷计议,他愿意让出职位。 D.杜诗请求辞职的原因之二是:自己长期担任要职,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也有不称职的地方。于是上疏奏自动要求降职。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 译文: C.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译文: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