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明(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明(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明(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曰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①使与之游,待之极厚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
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小题:(1)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2)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3)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解析

小题: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直接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C项语句中的“回”,将所给义项“返回”放到原句中是说不过去的,这里为“改变”之意,现代汉语词汇“回心转意”等还保留了这一含义。
小题:解答这道题须有一定对常用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积累功底,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基础或者相当的语言直觉感受能力;答题方法主要是借助语境比较异同作合理推断。A项前句“因”为连词,可译作“于是”,后句“因”为介词,译作“趁机”;B项两句中的“以”意义上都可译作“因为”,但用法上前句是连词,后句为介词;C项用法上都起指代作用,都可译作“那”,“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前句“与”为介词,后句“与”为连词。BD两项的判断,需有一定的语法感受为基础。
小题:采用“选非”形式,客观上降低了难度。“非”的设置可以有很多种类,比如“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时序颠倒”,“照应不周”,“合二为一”,等等,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带选项回原文信息区间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B项考查点实际上是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的理解,这里是言其入狱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而非“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的行为,关键要注意一个“视”字,是将之“看作”的意思。
小题: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本题三个句子整体都是常式句,翻译偏在对文言实词理解的能力。三个句子主要有“大购之”“皆不获”“苦之”(要译成意动用法)“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自诬”“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要译成名词性结构)等计分点,各1分。所有关键词语都在“常见“之例,比07年湖南卷容易许多,失分主要在“苦之”“其易”。
参考译文: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咸平三年,参加进士考试及第,开始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能而闻名,到州郡授官秘书省著作佐郎,主持建宁县事务.不到半年,峡路转运使薛颜巡视到万州,罢逐那些政绩不好的执政者,并说不是特别善于治政的人是不能替代那些政绩不治的人,于是,启奏建宁县令前往代替.欧阳凭治政闻名.由万州相继九次领率州县而治理,后到了鄂川.两次辞绝没有前行:开始到彭州,因为母亲年老,结果没有前往;最后任嘉州,因为自己年老告休,没有前去.实际上治理了七个州县,州大的人多地广,州小的风气不好并且多邪恶的人,都是被人们称为难治的地方.尤其是歙州,老百姓通晓律令,喜欢诉讼,每家自己做本簿子,凡是听到人们的一点点秘密的事,坐起的言谈,每天都按时记录下来,有诉讼时就取出来作证.他们把到牢狱戴上镣铐,看做好像戴着帽子躺在席子上恬适自如的样子.有一个强盗,在集市上***了姓董的人,三年都没抓到他,欧阳颍到了这里,则将他捕获归案.还有一户富裕人家,深夜有盗贼进入家里,偷走了他家珍藏的东西,官方千方百计急于捕获盗贼,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很苦恼.欧阳讳颍说不要捕获与悬赏只把富豪家两个儿子召来,拘捕了他们并且交付牢狱,进行审讯.州里的官员百姓都说:"他们向来是良民",感到非常奇怪,更相揣疑并互相进谏.公坚持不违改,审讯得更急切,富人家两个儿子都服罪.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等到在某个地方取出他们所盗的某些物品,都是富家丢失的东西,然后(官民)高兴地说:"欧阳公,真是神明啊."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治理的(就)可想而知了.
公刚毅果断有气度,外表威严而内心贤明,不可冒犯,用这个来施政,也用这个来约束自己.当初,亡父侍郎当任许田令,当时丁晋公还小,在他县里做客.父亲认识他,说他是显贵之人,让(欧阳讳颍)跟随他游学,对待他非常好.等到欧阳讳颍辅佐峡州,晋公举荐他,于是拜官著作郎.此后,晋公居重位,当权,天下的士人往往因(他)而身登荣显,可是欧阳讳颍退避不跟他交接.所以他做官,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都是因为每年的政绩考核,依次升迁,掌管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政务,都治理得很成功.等到晋公事败,士人多不能免罪,唯有欧阳讳颍没有累及.
明道二年,因年老乞求官署,(他家)在荆南有田,于是就归居那里.在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老于家,年七十三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   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1) 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2) 腾:传播。  (3) 蒸:兴起、渐成。
(4) 雠:应答、响应、应验。  (5)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  (6) 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诬:欺骗
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贼:***害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3分)
译文: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3分)
译文: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寿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南史》卷十五列传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奉兄姊以和谨称 称:赞扬
B.以降者妄,斩以徇徇:示众
C.全军而反,雄名大振反:通“返”,撤回
D.义康矫诏召入祖道矫:假托,诈称
小题2:下边各句中,全都表现檀济道是朝廷“万里长城”的一项是(3分)
①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②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③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④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
⑤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檀道济为武帝刘裕北伐作前锋,占领洛阳后拒绝了“***降”建议,将俘虏全部释放,体现了他仁义的一面。
B.檀道济在收复河南的战事中,军资粮草用尽又遇上有人以此向魏军告密,危急中用计谋迷惑了敌人除掉了叛徒,体现了他机智的一面。
C.檀济道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军中的左右心腹都是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儿子们又多有才气,这些都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D.魏国人听说檀济道已经死去,都说吴国的那些小子们不再值得害怕了——从敌人心态的角度,侧面表现檀道济的军事才干。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3分)
(2)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4分)
(3)“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的器皿。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闻奢俭之节节:关键
B.莫不宾服宾服:归顺
C.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文章:文字作品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
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3分)
                                             
(2)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3分)
                                                     
(3)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田皆不登登:(谷物)成熟,引申为“收成”
B.躬自抚循劳来来:回来的灾民
C.朝廷方更化立法法:王安石的变法
D.今乃于此托于彼今:现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金石之坚②不若长安君之甚
B.①皆争出谷以佐官②越国以鄙远
C.①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D.①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知命”的一组是( )
①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③自莘老之至,……出于至诚
④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⑤又以其余暇,……又皆集于此亭
⑥物之有成必有坏,……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C.②③④⑥D.①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文中可知,墨妙亭系莘老知湖州时所建,收藏湖州境内古代石刻,以求长存。
B.苏轼在熙宁四年十二月因事来到湖州,莘老请苏轼为他写一篇记述文章。
C.“记”中借作者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D.作者认为,尽管万物有成必有坏,但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小题5: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3分)
译文:                                                                        
(2)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4分)
译文:                                                                        
(3)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硃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若曹。”硃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硃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硃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硃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
时,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臣榜百,不能中,臣赐帛。” 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中:射中
B.朔绐驺硃儒绐:欺骗
C.自街鬻者以千数数:计算
D.朔中之,臣榜百榜:用板子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东方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的一组是(   )
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
②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
③自街鬻者以千数
④乃别蓍布卦
⑤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A.⑤④B.①②C.③④D.①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初年,征召贤能,东方朔在自我推荐书中极力自夸,称赞自己的学识广博,一点也不谦虚。
B.一开始,东方朔认为自己的待遇太低,就和皇帝身边的侏儒一样,因此寻找一个机会,向汉武帝道出了自己的不满,以求得到皇帝任用。
C.东方朔非常善于射箭,有一次汉武帝让大家比试射壁虎和蜥蜴,结果除了东方朔,其他人都没有射到。
D.东方朔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汉武帝接见,但他风趣幽默,机智过人,渐得汉武帝赏识,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宠幸。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3分)
(2)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3分)
(3)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谷尽***若曹。(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