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9—54题。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9—54题。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 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王,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冗从仆射毕轨表言:“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史,忠亮计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访放、资,放、资对曰:“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圣虑所当深察也。”遂不用,出为卫尉。 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令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唯陛下为社稷计。”帝报曰:“二虏未灭而治宫室,直谏者立名之时也。夫王者之都,当及民劳兼办,使后世无所复增,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今卿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归。”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回肃侯。 (《三国志·魏书》) 4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 徙:迁移。 B.毗随而引其据 引:拉.扯。 C.帝以访放资 访:拜访 D.谥曰肃侯 谥:大臣死后朝廷赐给名号。 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我徙之非也 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B.时中书监刘放、今孙资见信于王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 D.唯陛下为社稷计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51.下列句于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 B.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C.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D.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 5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辛毗“刚亮公直”的一组是 ①毗曰:“诚以为非也。” ②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③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 ④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 ⑤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⑥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进谏方式上,辛毗“引裾”而谏,与邹忌之讽齐王有所不同。 B.刘放、孙资基本同意毕轨的意见,让辛毗取代王思担任尚书仆射所以及时上奏明帝,可是明帝“不用”。 C.辛毗以形势严峻、谷物不收为由,劝阻明帝大兴宫室,但是明帝为现在建宫室符合萧何之略,责备辛毗不识大体。 D.辛毗在担任大将军军师期间,调度指挥,全军整肃,充分显示了的治兵才能,可惜未得重用。 5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CDACB |
解析
49.C(访:咨询)50.D(D唯:希望。A之:代词,指户口/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表示对自己怎么样。C以:连词,同“而”/认为)51.A(左右:古,动词,左右呼应;今,名词,表示方位)52.C(③是贬辛毗的话。④与“公直”无关。⑤表现其治兵才能)53.B(刘。孙不同意毕的意见,且不是“及时上奏”)54、(!)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便表情严肃地接见,他们都不敢说话。(2)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国家的忧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1)作色:作出一种严肃的脸色。(2)安得怒臣:怎能对我发怒呢) 参考译文: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魏文帝登基后,想迁移冀州的十万户人家去充实河南。当时连年蝗灾,百姓饥饿,各部门都以为不可以这样做,可是文帝决心很大。辛毗与大臣一起上朝求见皇上,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便表情严肃地接见,他们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想迁移户口,这个主意是怎么提出的呢?”文帝说:“你认为我迁移户口不对么?”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文帝说:“我不跟你一起议论、”辛毗说:“陛下不以为我没有才能,安置我在身边,让我杂在谋议之官的行列里,怎么能不和我议论呢?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国家的忧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文帝不回答,起身往宫里走;辛毗跟上去就拉住他的衣襟,文帝就用力甩动衣服不回来。过了很久才出来,说:“佐治,你拉我为什么那么急迫呢?”辛毗说:“如果迁移户口的话,既失去了民心,又没有粮食给他们吃。”文帝就迁移了原计划的一半。 明帝登基后,进封辛毗为颖乡侯,食色三百户。当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个孙资为明帝所信任,掌管决定朝政,大臣们没有谁不与他们往来友好,可是辛毗不与他们交往。冗从仆射毕轨上表说:“尚书仆射王思是专心勤奋的老史,但是忠直谋略不如辛毗,辛毗应该代替王思。”明帝就拿这件事咨询刘放、孙资,刘放、孙资回答说:“陛下任用王思,确实是想看到他尽力效劳,不是看重他的虚名。辛毗确实忠诚耿直,然而性情刚愎专断,这是圣上考虑时应当详加考察的。”于是不任用他,让他出京做卫尉。 明帝正在修建殿舍,百姓遭受劳役,辛毗就上奏疏说:“我听说诸葛亮讲习军事训练兵马,而孙权到辽东购买马匹,估计他们的意向,似乎是想彼此左右呼应。防备不测事件,这是古代的善政,可是现在大建宫宣,加上连年谷麦不收。希望陛下为国家考虑。”明帝回答说:“两个敌人没有消灭却兴建宫室,这是直言进谏的人树立名声的机会。王者的都城,应当趁着百姓劳苦的时候同时建造,使后代的人不能再扩大,这是萧何为汉代谋划的策略。现在你是魏国大臣,也应该懂得这个大道理。”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兵渭南。明帝于是用辛毗做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全军都整齐严肃,听从辛毗的节制调度,没有人敢违犯。诸葛亮死了以后,他又回去担任卫尉。死后,赐给谥号肃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66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大人一日之膳。” 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书判拔草,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 。……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缙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旧唐书·陆贽传》) 6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秩,东归省母 省:探视。 B.及辞,遗贽钱百万 遗:留给。 C.共短贽于上前 短:陷害。 D.同职害其能 害:忌妒。 6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以书判拔革,选投渭南县主簿。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B.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 既有周密计划,又有切实措施。 C.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63.下列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见与语——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 B.巨细必陈——大小事情一定陈述。 C.俄丁母忧——不久遭到母亲丧事。 D.精于吏事——精力全放在官吏政事上。 6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陆贽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①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 ②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 ③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 ④藩镇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 ⑤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⑥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6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少年勤学,考中进士后当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乡探望母亲,经过寿州,拜见刺史张镒,张镒很赞赏他的才识。 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为翰林学土,对政事上的缺点,他一定要全都指出,因此很受皇帝重视,后调任中书舍人。 C.陆贽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害和结党小人的排挤,但因议论政事激切,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 D.陆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正直敢言,他表示要忠于朝廷,要对得起自己所学的道德学识,就不能顾虑自身安危。 6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72题。 胡宪字原仲,居建之崇安。生而静悫,不妄笑语,长从从父胡安国学。平居危坐植立,时然后言,虽仓卒无疾言遽色,人犯之未尝校。绍兴中以乡贡入太学。既而学《易》于谯定,久未有得。定曰:“心为物渍,故不能有见,唯学乃可明耳。”宪喟然叹曰:“所谓学者,非克己工夫耶?”自是一意下学,不求人知。一旦,揖诸生归故山,力田卖药,以奉其亲。安国称其有隐君子之操。折彦质等共以其行义闻于朝,上特召之,宪辞母老。及彦质入西府,又言于上,趣召愈急,宪力辞。乃赐进士出身,授左迪功郎,添差建州教授,宪不得已就职。日与诸生接,训以为己之学。闻者始而笑,中而疑,久而观其所以修身、事亲、接人者,无一不如所言,遂翕然悦服。……秦桧方用事,诸贤零落,宪家居不出。桧死,以大理司直召,未行,改秘书正字。既至,次当奏事,而病不能朝,乃草疏言:“金人大治汴京宫室,势必败盟。今元臣、宿将惟张浚、刘传錡在,识者皆谓金果南牧,非此两人莫能当。愿亟起之,臣死不恨。”时两人皆为积毁所伤,未有敢显言其当用者,宪独首言之。疏入,即求去。上嘉其忠,诏改秩与祠归。 (《宋史·胡宪传》) 6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仓卒无疾言遽色 遽色:急躁的神色。 B.一旦,揖诸生归故山 揖:行礼辞别。 C.秦桧方用事 用事:办理政事。 D.金人大治汴京宫室 治:修建。 6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绍兴中以乡贡人大学 ②力田卖药,以奉其亲 B.①心为物渍 ②训以为己之学 C.①安国称其有隐君子之操 ②折彦质等共以其行义闻于朝 D.①乃赐进士出身 ②乃草疏言 69.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学《易》于谯定,(诸生)久未有得。 B.又言于上,(彦质)趣召愈急。 C.无一不如所言,(宪)遂翕然悦服。 D.桧死,(朝廷)以大理司直召。 7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胡宪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①平居危坐植立,时然后言。 ②自是一意下学,不求人知。 ③日与诸生接,训以为己之学。 ④诸贤零落,宪家居不出。 ⑤愿亟起之,臣死不恨。 A.①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②③⑤ 7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宪青年时严谨持重有涵养,入太学后更能加强思想修养,专心学习。 B.胡宪曾一度回故山隐居,劳作养亲,后因折彦质等人推荐而不得已为官。 C.胡宪做建州教授,能言传身教,受到诸生敬服。后秦桧排挤贤良,他退居家中不出。 D.秦桧死后湖宪受朝廷征召为官,他上疏皇帝,认为金人毁约南侵之际应起用张浚、刘传锜 7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人犯之未尝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识者皆谓金果南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馆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馆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常选学馆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亦从学馆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馆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馆,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卷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欲诱进之 诱:引导 B、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 遗:赠给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次:顺序 D、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荣:光荣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B、蜀生皆成就还归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D、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郡县吏察举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自文翁为之始云 / 夫晋,何厌之有 D、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翁重视教化的一组是( ) ①少好学,通《春秋》 ②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③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④文翁以为右职 ⑤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⑥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汉景帝末年,他担任蜀郡郡守,执政期间他为人仁爱,注重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蜀郡。 B、文翁发现蜀地闭塞落后,便想用教化的方法来开化蜀人,他为了让张叔等人到京城学习,特地派人到京城给官员送礼。 C、蜀郡学生学成归来后,文翁根据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担任相应的官职,有的人甚至做到了郡守、刺史。 D、文翁在蜀郡开办学校,使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增多,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朝廷下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不 知 道 然 玉 之 为 物 有 不 变 之 常 德 虽 不 琢 以 为 器 而 犹 不 害 为 玉 也 人 之 性 因 物 则 迁 不 学 则 舍 君 子 而 为 小 人 可 不 念 哉 ——欧阳修《诲学说》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①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②,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乎,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③,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乎,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乎?” ——《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注】① 故:通“顾”,解释为“难道”。 ② 钟离子:人名。下文的“叶阳子”、“北宫”、“婴儿子”、“子仲” 都是人名。 ③彻其环瑱:拿掉自己佩带的耳环。 1、下面三个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粮者亦食 ②无衣者亦衣 ③王齐国 A、①食,名词,食物 ②衣,动词,给衣服穿 ③王,名词,君王 B、①食,动词,给食物吃 ②衣,名词,衣服 ③王,名词,君王 C、①食,动词,吃食物 ②衣,动词,穿衣服 ③王,动词,称王 D、①食,动词,给食物吃 ②衣,动词,给衣服穿 ③王,动词,称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发出 B、岁亦无恙耶 岁:收成 C、民亦无恙耶 恙:小病 D、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如果 3、“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中的“处士”应该指的是( ) A、爱护百姓,能够为百姓着想的人 B、善于处理朝中各种繁杂事务的人 C、忠心耿耿,能够成为皇帝心腹的人 D、仁爱贤明却不被重用,从而隐居的人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威后询问齐使的言谈反映出她以民为本的思想。 B、齐国在用人方面还未做到人尽其用,还存在着埋没人才的问题。 C、通过赵威后的言谈,我们可以看出她非常注重运用教化来治理百姓。 D、赵威后重视人才,她对齐国忽视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以及子仲感到不满。 京 房 与 汉 元 帝 共 论 因 问 帝 幽 厉 之 君 何 以 亡 所 任 何 人 答 曰 其 任 人 不 忠 房 曰 知 不 忠 而 任 之 何 邪 曰 亡 国 之 君 各 贤 其 臣 岂 知 不 忠 而 任 之 房 稽 首 曰 将 恐 今 之 视 古 亦 犹 后 之 视 今 也 ——《世说新语·规箴门》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④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战国策》 【注】① 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 ② 蒉(kuì):草编的筐子。 ③ 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 ④ 夜邑、淄上:地名。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 凭借 B、上车弗谢而去 致谢 C、先生志之矣 记住 D、乃援枹鼓之 抱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车弗谢而去 /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 / 若毒之乎 D、所以不胜者也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下列五句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田单攻狄不能成功的一项是( ) ① 有生之乐,无死之心 ② 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 ③ 上车弗谢而去 ④ 有夜邑之奉,淄上之娱 ⑤ 士卒无生之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所说的“五里之城,七里之郭”即指即墨。当时,齐国的大部分领土已被燕国占领,战争形势对田单很不利。 B、田单地少兵弱,却能够战胜强大的燕国,是因为他领导有方,在大战之前善于激励士卒斗志,振奋士气。 C、听了鲁仲子的分析,田单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墙,并亲自立于险境,击鼓助威,最终战败狄人。 D、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溺于欢娱,已经丧失斗志。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 王 薨 文 王 即 位 和 乃 抱 其 璞 而 哭 于 楚 山 之 下 三 日 三 夜 泣 尽 而 继 之 以 血 王 闻 之 使 人 问 其 故 曰 天 下 之 刖 者 多 矣 子 奚 哭 之 悲 也 和 曰 吾 非 悲 刖 也 悲 夫 宝 玉 而 题 之 以 石 贞 士 而 名 之 以 诳 此 吾 所 以 悲 也 王 乃 使 玉 人 理 其 璞 而 得 宝 焉 遂 命 曰 和 氏 璧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加线文字。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