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5题。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5题。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土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儒《逊志斋集·吴士》 10.小题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谈必推孙吴 推:推崇 | B.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 将:让……为将 | C.月靡粟万计 靡:倒下 | D.士及麾下遁去 遁:逃跑 | 11.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尤善谈兵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战而不知兵士诚以为然,俾为将A.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 | B.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也相同 | C.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 | D.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也不同 | 12.小题3:对下列句子的结构,补充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张土诚称王姑苏 (省略句,“姑苏”前省略了介词“于”;又是倒装句,状语后置) | B.粟帛莫富于姑苏 (一般陈述句) | C.于胜小敌何有 (倒装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 D.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省略句,“与”之后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 | 13.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结党营私,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又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强兵用兵,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 |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 1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试翻译下列句子:(共5分) ①原句:自高其能 (2分) ②原句:形势莫便于姑苏 (3分)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①认为自己才能极高。②地形地势没有比姑苏更有利的。 |
解析
小题1:靡:浪费、消耗。 小题2:“兵”字都解为兵法。 “然”分别解为却、对。 小题3:倒装句,状语后置。 小题4:A没有“他只会结党营私”的意思。B他根本没有实力可谈。D“与国朝争雄”不是吴士的计划。 小题5:①高 其能;②形势 莫 于姑苏 方孝儒的《逊志斋集》 吴士喜好夸夸其谈,认为自己才能极高,说是全天下人没有及得上他的(号称老子天下第一)。他最爱讲论兵法,言必推崇孙子吴起用兵之法,(以军事大家自居)。遇上元朝末年社会动乱,张士诚在姑苏城称王,与朝廷争霸,战事未决胜败。吴士拜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所占地形地势没有谁比姑苏便利的,粮食布帛没有谁比姑苏富有的,士兵没有谁比姑苏更有利的。有这样的条件却不能称霸,是将领太差啊。现在大王的将领,都是当贱丈夫,打仗不知兵法,就像老鼠斗架(毫无章法)。大王如果能任命我为将领,那么中原即可得到,对于战胜弱小的敌人有什么(难)呢!” 士诚认为对,命他为将军,听任他自己去招兵,(俨然行家)。其他官吏都不敢与他较量盈亏。吴士曾经游历过钱塘,与无赖、懦弱之人有过交往,于是到钱塘去招兵。无赖们都起来跟从他,得到官位的有几十人,每月消耗的粮食数以万计。(吴士)每天与他们讲授技击打仗的技术,闲时就斩牲口备好酒,宴请他所招募的将士饮酒作乐,实际上却未曾带过兵。后来李曹公攻打钱塘时,吴士与部下望风而逃,吴士本人最终被搜获活捉,推出辕门斩首,临死仍然大呼:“我最精通孙吴兵法!” |
举一反三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4—25题。(4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文字中两位隐士所说的话的言外之意。(2分) 答: 25.结合“怃然”一词,说说这段文字中流露出孔子怎样的心态志向。(2分) 答: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②自髡钳③,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 虫出:指死不得葬。 ② 赭(zhě)衣:穿上囚徒的衣服。 ③ 自髡(kūn)钳:自己剃光头发,用铁圈系颈。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遇:对待 B、王长者,不倍德 倍:背离、背叛 C、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拜:授予官职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 服:臣服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B、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C、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 D、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受到高祖的惩罚。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了他在高祖时的作为,又通过田叔侧面了解了孟舒的为人,然后才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 问 之 曰 鲋 鱼 来 子 何 为 者 邪 对 曰 我 东 海 之 波 臣 也 君 岂 有 斗 升 之 水 而 活 我 哉 周 曰 诺 我 且 南 游 吴 之 王 激 西 江 之 水 而 迎 之 可 乎 鲋 鱼 忿 然 作 色 曰 吾 失 我 常 与 我 无 所 处 吾 得 斗 升 之 水 然 活 耳 君 乃 言 此 曾 不 如 早 索 我 于 枯 鱼 之 肆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鲋鱼忿然作色曰……枯鱼之肆”这段话。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①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②,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隋书·赵轨传》 【注】① 机杼:织布机。机杼之物:代指劳作得来的东西。 ② 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 清苦:守贫刻苦 B、在州四年,考绩连最 考绩:考试成绩 C、访禾主酬直而去 酬直:偿付价值 D、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改操:改变品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毁其盆,悉埋于地 B、吾非以此求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父老相送者挥涕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D、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3、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轨廉政作风的一组是:( ) ① 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 ② 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③ 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④ 抚缉萌夷,甚有恩惠 ⑤ 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赵轨少年好学有操行。隋朝时任齐州别驾,他把掉在己家的桑葚归还邻人,并借此教导儿子不侵占非劳作所得之物。在任四年,政绩很好。 B、隋高祖征召赵轨入朝为官,百姓感其清正以杯水为他饯行。在京师他奉诏令参与政事。后被任命原州总管司马。 C、一次夜行时赵轨的马跑入农田,踏坏了百姓的庄稼,他查找到庄稼主人偿付了钱。此事在原州百姓官吏间产生了示范效果。 D、赵轨后升硖州刺史,他对百姓非常好。后任寿州总管长史,他鼓励督促人们和官吏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叶 公 子 高 好 龙 钩① 以 写 龙 凿② 以 写 龙 屋 室 雕 文 以 写 龙 于 是 天 龙 闻 而 下 之 窥 头 于 牖 施 尾 于 堂 叶 公 见 之 弃 而 还 走 失 其 魂 魄 五 色 无 主 是 叶 公 非 好 龙 也 好 附 似 龙 而 非 龙 者 也 【注】①钩:衣服的带钩。 ②凿:古人喝酒用的酒器。“凿”为借字。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也。初为郡吏,守绛邑长。郭援之攻河东,所经城邑皆下,逵坚守,援攻之不拔,乃召单于并军急攻之。城将溃,绛父老与援要,不害逵。绛人既溃,援闻逵名,欲使为将,以兵劫之,逵不动。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援怒,将斩之。绛吏民闻将***逵,皆乘城呼曰:“负要***我贤君,宁俱死耳!”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文帝即位,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邺令。月余,迁魏郡太守。大军出征,复为丞相主簿祭酒。从至黎阳,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至谯,以逵为豫州刺史。是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逵曰:“州本以刺史出监诸郡,以六条诏书察长吏二千石以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①,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②也。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③。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外修军旅,内治民事,兴陂田,通运渠,吏民称之。帝曰:“逵真刺史矣。”遂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赐爵关内侯。 ——《三国志·魏书·贾逵传》 【注】① 言严能鹰扬:言辞威严、雄武。 ② 恺悌之德:和乐平易的德行。 ③ 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兵劫之,逵不动 劫:劫持 B、绛吏民闻将***逵,皆乘城呼曰 乘:登上 C、是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 摄:管理 D、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 纠:督察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 B、大军出征,复为丞相主簿祭酒 C、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 D、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逵为官严厉的一组是( ) ① 以兵劫之,逵不动 ② 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 ③ 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 ④ 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 ⑤ 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逵初为郡守,率众坚决抵抗敌兵,就连敌军首领对他都十分赞赏。贾逵被俘后表现极为英勇,纵死不降,更令人钦佩。 B、贾逵对当时吏治弊病认识深刻,他整顿吏治,严于执法,对那些胆敢纵容坏人,不守法纪的下级官吏一律申请革职处理。 C、贾逵在严惩不法官吏的同时,还注意体恤百姓,因此深得百姓爱戴,以至于百姓甘愿为贾逵而死。 D、魏文帝对贾逵十分赏识,在治理邺县一个多月后就提升贾逵。后来,还布告天下,树贾逵为州治的榜样。 人 有 卖 骏 马 者 比 三 日 立 市 人 莫 之 知 往 见 伯 乐 曰 臣 有 骏 马 欲 卖 之 比 三 日 立 于 市 人 莫 与 言 愿 子 还 而 视 之 去 而 顾 之 臣 请 献 一 朝 之 贾 伯 乐 乃 还 而 视 之 去 而 顾 之 一 旦 而 马 价 十 倍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加线文字。 【其他考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召单于,并军急攻之 逵到官数月,乃还 B、以兵劫之,逵不动 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 C、援闻逵名,欲使为将 为丞相主簿祭酒 D、郭援之攻河东 援攻之不拔 答案:C。A项中“乃”分别表“于是”、“才”;B项中“以”分别表“用”、“因为”;D项中“之”分别表“主谓之间不译”、“代词,代绛邑”。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①”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②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③。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④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⑤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 而寡人死不朽乎:你能为我实现这一愿望吗? ② 倍:同“背”,背后。 ③ 先王: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 ④ 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 ⑤ 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 多:称赞 B、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 族:家族 C、其母尚织自若也 尚:还、仍然 D、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悉:全、都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为县,其实郡也 B、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 C、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 D、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甘茂虑事深远的一组是( ) ① 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② 挟韩而议,王必听之 ③ 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④ 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⑤ 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武王想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宜阳是韩国重镇,不易攻取,而且此次军事行动又是劳师袭远,这些情况使得甘茂对此次出兵有所顾忌。 B、通过张仪、乐羊两个事例,甘茂想说明,国势的强大、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臣子的贤能,更重要的在于君王对臣子的支持、信任。 C、在与秦武王谈话过程中,甘茂举了曾参***人的事例,通过这个事例,甘茂想向秦武王说明“人言可畏”的道理。 D、甘茂虑事深远,在出兵之前已经考虑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困境、危险,这使得他最后得以保全自己,并取得战争的胜利。秦武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言而有信,堪称是一位贤君。 秦 与 赵 相 距 长 平 赵 军 固 壁 不 战 秦 数 挑 战 廉 颇 不 肯 赵 王 信 秦 之 间 秦 之 间 言 曰 秦 之 所 恶 独 畏 马 服 君 赵 奢 之 子 赵 括 为 将 耳 赵 王 因 以 括 为 将 代 廉 颇 蔺 相 如 曰 括 徒 能 读 其 父 书 传 不 知 合 变 也 赵 王 不 听 遂 将 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