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引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1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气任侠:意思是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
B.必与同食:一定让他跟你吃同样的饭,意为吃饭不要亏待他。
C.如朱家指:意思是说你朱家指教的那样去进言。
D.推刚为柔:变刚强为软弱,意思是说季布能伸能屈。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高祖购求布千金
B.乃髡钳季布,衣褐衣
C.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D.夫忌壮士以资故国
13.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于)濮阳周氏
B.置(之于)广柳车中。
C.滕公留(于)朱家饮数日。
D.朱家亦以此名闻(于)当世。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朱家侠义言行的一组是
①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②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③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④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⑤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⑥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素以为人侠义著称,又是一位忠勇、善战的楚将。楚亡后,季布知汉王记恨前嫌,一度藏匿在濮阳同周家。
B.季布为表示自己得罪汉高祖是出于人臣之责、无意以汉朝廷为敌,才摧刚为柔,甘愿到朱家处为奴。
C.朱家不顾罪及三族,窝藏季布这个朝廷要犯并设法使他得到赦免,主要是出于侠义,也是为汉政权着想。
D.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进言,是由于钦佩朱家的侠义,看重季布的贤能,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根本利益。
16.翻译I卷文言语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5分)
①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3分)
②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2分)
答案
11.C(指、意旨,意思)12.D(资,助。古今同,如“资敌”。)13.C(“朱家”是人名,其前不能加“于”)14.B(①⑤两句说的不是朱家的事,第⑥句说的是朱家侠义言行的结果。)15.B(说季布潜逃是为了“表示自己……”与文意不符。)16.(5分)①季布多次替项羽弄得皇上受窘(“使皇上处境困迫”亦可),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捉到他。(“窘“的使动用法要翻译出来)②季布接受召见(“被皇上召见”亦可),谢了罪,皇上授予他郎中的官职。(主语变换及被动、主动变换都要翻译出来)
解析
参考译文季布是楚人。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在楚地有名声。项籍让他领兵,他多次使汉王陷于困境。等到项羽被灭,汉高祖以千金悬赏捉拿季布,有敢于窝藏季布的,治罪要株连三族。季布藏匿在濮阳周氏家里,周氏说:“汉朝悬赏捉拿将军您十分紧急,将要追踪到我家,您如果能够接受我的建议,我才敢出主意;如果不能,我愿先自刎而死。”季布答应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周氏给季布剃掉头发,戴上铁颈圈,穿上粗麻布衣服,放在广柳车中,一并带着他的家奴几十人,到鲁地朱家那里贩卖。朱家心里知道这人是季布,就买下来安置在田庄。嘱咐他的儿子:“田庄的事情听任这个奴隶的,吃饭方面不要亏待他。”朱家就乘坐一匹马拉的轻车去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住朱家款待数日。朱家趁便对滕公说:“季布有什么大罪,以至于皇上捉拿他这样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弄得皇上受窘,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捉到他。”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人?”滕公说:“他是贤人。”朱家说:“做臣子的各替自己的主子效劳,季布为项羽用命,是他的职责。项磔的臣子能够全都***掉吗?如今皇上才得到天下,偏偏因自己的私怨捉拿一个人,为什么要让天下人看着自己这样狭隘呢?况且由于季布贤能而汉朝追捕他又这么紧急,这样,(他可能)不向北投奔匈奴,就向南投奔南越。忌恨壮士从而帮助了敌国,这就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的缘故啊。您为什么不找个合适的机会对皇上进言呢?”汝阴侯滕公心中知道朱家是大侠,猜想季布藏在他那里,就答应说:“好吧。”等到适当时机,果然按朱家的意思进言。皇上于是赦免了季布。这时候人们都称赞季布能伸能屈,朱家也因此在当世闻名。季布接受召见,谢了罪,皇上授给他郎中的官职。
[朱家,人名,秦末汉初鲁地著名侠士,事迹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有记载。]
(文本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成都市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题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以大乡,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贼 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旧唐书·张巡传》,有删节)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④?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①繇:茂盛;通徭;通遥,远;通谣,歌颂;读yóu,由,从②癯(qú):瘦。
③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④逆遁:预先逃跑。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被创不顾  被:遭受    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 拜:授予官职
C.皆官开府、特进 官:做官 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 恨:恨不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所交必大人长者                B.①乃***以大乡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且上存亡莫知             D. ①不与庸俗合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3.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巡)气志高迈,略细节    B.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
C.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   D.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更调真源县令,一下车就诛***豪猾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叛将六人;食尽,
***妾以大乡;城陷被***,保持了高尚的节义。
B.张巡“晓战阵法”,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后来虽欲撤退,终因“帅饥众行,必不达”而只有孤注一掷和叛军血战到底。
C.安禄山反叛,身为真源令的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成为一代死节名臣。
D.张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 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韩愈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的行文语气看,曾有人对张巡、许远颇有微词,韩愈是文有所指,为张、许二人辩诬并赞扬了张、许死守睢阳的历史功绩。
B.文章从“守”与“弃”两方面谈论睢阳保卫战的利害关系,肯定了张、许死守睢阳对削平安禄山叛乱的重要意义。
C.韩愈从唐朝平叛的全局出发,精辟地指出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赞扬了张、许以少胜多,力保江淮不失、天下不亡的历史功绩。
D.韩愈对睢阳保卫战“守”与“”的评说体现了文章开头部分中对张巡“晓战阵法”的评价。
1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阳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1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
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
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12.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
臣请为王言乐
13.对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自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派使者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16.翻译上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2)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吴起传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撤除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B、①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然行之于楚②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A ①将而攻齐,大破之    ②遂***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 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 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 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 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身之祸。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吴起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其军事著作《兵法》在世上广泛流传。
B、借用吴起劝说武侯推行仁政,而自己在楚国行事刻暴少恩,说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道理。
C、司马迁认为正是由于吴起行事残暴狠毒,缺少仁德,才招致在楚国的***身之祸。
D、吴起既事鲁君,又事魏文侯、武侯,终事楚悼王,太史公认为他缺乏从一而终的忠君思想。
16、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吴起于是欲就名,遂***其妻,以明不与齐也。(2分)
⑵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词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①,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②,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①疾足一骑:一人骑一匹快马。②坟籍:泛指古书。“坟”指“三坟”,传说中的古书。
7.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而不济垂死之命乎      ②乞给纸笔,真草唯命
③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    ④于是缮书送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适河东卫仲道      ②始适还家门
B.①痛其无嗣          ②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C.①曹操素与邕善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诚实相矜          ②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9.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文姬为胡骑所获                ②祀为屯田都尉
B.①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  ②及文姬进,蓬首徒行
C.①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            ②赐以头巾履袜
D.①而不济垂死之命乎              ②于是缮书送之
10.蔡文姬对自己的不幸深感悲愤,曾经写了两首诗来抒发感情,其主要的内容应该是
A.嫁给卫仲道后,夫亡无子,最后又改嫁董祀的情况。
B.被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十二年的情况。
C.改嫁董祀后,董祀犯法当死,自己向曹操请罪的情况。
D.父亲的四千许卷书,流离涂炭,全部丧失的情况。
11.对文意的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而且能背诵四百多篇文章,确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才女。
B.蔡文姬的一生十分不幸,年轻时便死了丈夫,又无子女,后来沦落到南匈奴十二年,最后改嫁给董祀。
C.曹操对蔡文姬十分同情,用金璧把她赎回,确是做了一件好事。董祀犯法当死时,又原谅了董祀。
D.曹操不但同情蔡文姬,又派了十个人帮助她把四百多篇文章抄写下来,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21.文言文翻译(5分)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太祖平袁氏,以柔为菅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成为佳吏。魏国初建,为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鼓吹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土,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践阼,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属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逃跑,躲避。
B.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贷:宽恕。
C.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   科:犯罪事实。
D.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隆:使……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    今也制民之产
B.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也  不出,火且尽
C.帝乃下诏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魏国初建,为尚书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3.以下—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高柔反对严刑重典、反对滥用刑罚的一组是
①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
②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③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
④即止,不***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1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任尚书郎时,军中乐手逃亡。太祖患犹不息,主张科以重刑。高柔力谏,主张减轻处罚。
B.—边是旧法,一边是力谏,太祖明辨是非,勇于纳谏,没有株连逃亡士卒之亲属,宋金及家人因而活了下来。
C.文帝时期,一部不正确的法令导致诬告成风。高柔上疏主张废除那部法令,文帝不从,高柔无奈,于是***身成仁。
D.高柔身为魏国重臣,历经几代皇帝。他为人宽容大度,处事温婉仁让,正直无私,敢于反对皇帝滥***无辜。
15.将下面一段文言文成现代汉语。(8分)
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人与期焉。此以诚实为本者也。故诚实者,天地之所守而君子之所贵也。
(唐)武则天《臣轨·诚信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