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 (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3分) |
答案
(1)D (2)“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 |
解析
(1)“不能”应是指没有能力。 (2)无 【译文】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 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7)。’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 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注释】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 墨子大。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③师旷: 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事迹见于《左传》、《礼记》、《国语》等。④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⑤ 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 3、5、6这五音。(6)闻:名声。①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 经-大雅-假乐》。愆(qian),过失;率,遵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篇是孟子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法先王”。 | B.开篇举两个例子从正面论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重要性。 | C.本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道理。 | D.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 尧舜,宪章文武”思想的继承。 |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理解。(3分)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 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 者,鹯 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则 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6)。’此之谓也。” 【注解】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 ④鹯 (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 时间越久,疗效越好。(6)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 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在这一文段里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 成。 | B.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 | C.本段用了举例、正反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举桀纣汤武的例子,都是从正面论述得民心的重要性。 | D.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 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 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 (2)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的理解。(3分)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②,而天下平。” 【注解】①迩:近。②亲其亲,长其长:前一个“亲”和“长”作动词,后一个“亲”和“长”作名词,宾语。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道在迩而求诸远”是对道理学习,用了舍近求远的方法, | B.“事在易而求诸难”是做事舍弃容易的却去寻 求困难的。 | C.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涂。 | D.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易事努力,比 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平了 | (2)《论语•学 而》中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的是同样的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此文段的理解。(3分) |
下列作品按写作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伐檀》 ③《涉江》 ④《柳毅传》 ⑤《林黛玉进贾府》 ⑥《窦娥冤》 ⑦《孔雀东南飞》A.②①③⑥④⑦⑤ | B.②①③⑦④⑥⑤ | C.②③①④⑦⑥⑤ | D.②③①⑦④⑤⑥ |
|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觉广意薄乎? 薄:微薄 B.明者睹未萌 萌:开始发生,显现 C.可殄灭也 殄灭:消灭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然:“燃” 2.下列“以”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超为假司马 B.固以为能 C.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D.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 B.因激怒之曰 会天大雨,道不通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C.今虏使到裁数日 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唯大王裁其罪 匈奴使来数日 4.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鄯善国的国王广接待班超的礼节很恭敬完备 B.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你们和我都身在绝境 C.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从事是庸俗文官,知道了一定害怕而想办法告密 D.死无所名,非壮士也——死了却不能扬名,就不是壮士 5.下列句子中,不能都表现班超多谋善断的一项是 A.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B.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C.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 酒酣,因激怒之 D.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6.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