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廉 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廉 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廉 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不答。异哉,此人教子也!若由此业自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金马还之。羌性贪而吏清,前有八都尉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明·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注:《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弃礼义,廉耻       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卿相     致:导致

ycy


 
C.羌性贪而吏清       贵:推崇、重视D.前有八都尉好财货   率:一律、一概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此伏事公卿              悉金马还之 
B. 国家有不亡者乎          原皆生于无耻也
C. 异哉,此人教子也        管生能言也
D. 人如此,则祸败乱亡      吾时俯不答
⒎以下四句话,直接表现“无廉耻”的一项是(   )(3分)
A.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B.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
C.悉以金马还之。       D.羌性贪而贵吏清。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人擅长搞阴谋诡计,好投机取巧耍花样,这归根结底缘于他们的无耻,正因为无耻,所以也就无所不为了。
B.“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文章用比喻的形式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世道衰微、风雨如晦、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C.颜之推对齐朝那位士夫的教子方法十分不屑,也不希望儿子像那个齐朝士夫的儿子一样发展。
D.管仲把廉耻作为维系国家命脉的支柱,欧阳修认为士大夫没有廉耻与国家败亡有着内在联系,而顾炎武认为士大夫无耻就是国耻。
⒐翻译和断句。(9分)
⑴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3分)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⑵ 翻译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①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3分)
                                                                    
 
②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3分)
                                                                    
答案

⒌B
⒍C
⒎A
⒏B
⒐⑴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每错漏3处扣1分,/ 处必须断,//处可断可不断)
⑵①一个国家如果有慈爱、孝敬、廉正、知耻的习俗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了!(采分点:必、易各1分,大意1分)
②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我也不把它们放进我的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把它们放进我的口袋。(采分点:使、以、省略句,各1分)
解析

⒌取得、得到
⒍之:取消独立性;A以:凭借/把;B其:语气副词,表反问/指示代词,那;D而:连词,如果 / 连词,表修饰
⒎注意“直接”二字
⒏表现“世道衰微,风雨如晦,礼乐崩坏的社会现状”错,应为表现世道衰微之时仍有坚守礼义之人
【参考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伸张,国家就会灭亡。”说得好啊,管仲如此善于立论啊!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人如果像这样,那么灾祸、颓败、变乱、灭亡,也就没有不降临的了。何况身为大臣如果没有什么不贪取,没有什么不敢做的,那么天下哪有不混乱,国家哪有不灭亡的道理呢?可是在这四个纲纪当中,知耻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孔子在谈论士人之道时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有羞耻之心。”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能将无耻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又说:“羞耻心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是没什么事情会感到羞耻的。”他们会这么说的原因,是由于一个人如果不廉洁,到了违背礼节损害道义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自于没有羞耻心啊。所以身为士大夫如果没有羞耻心,这可说是国家的耻辱。
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道衰退没落,背弃礼义,舍去廉耻,不是一天一夜的缘故所造成。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特别清醒的人啊!我最近阅读《颜氏家训》,其中有段内容说:“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告诉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纪已经十七岁了,略微懂得一些书表奏章,教他说鲜卑话,以及弹奏琵琶,也快要熟练理解了,凭着这些本事,去侍奉王公卿相,没有不疼惜他的。’我当时低着头不回答。真是奇怪啊!这个人这样教导孩子!倘若用这种卑鄙的方式,可以求得卿相的高位,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可叹啊!颜之推是因为没有办法避免,才在混乱的时局中做官,尚且说出这番话来,那些曲意逢迎讨好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的首要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攻战,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了!”《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集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我也不把它们放进我的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把它们放进我的口袋。’他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全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疾去。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乱长安关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催、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催、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催、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催、汜,益虚心。后催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日:“袁氏方强,援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①,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 三国志·魏书·钟繇传》(节选)
①践阼:登基。此处指魏文帝登基为帝。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辟:开辟
B.方今英雄并起,各命专制       矫:假造,伪造
C.且援刚愎好胜,必吾军         易:轻视
D.之以后事                     委:托付、交付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除尚书郎、阳陵令,疾去     ②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B.①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       ②度我至军中,公
C.①援来,关中阴与之通         ②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D.①纵吾欲归,得至乎           ②吾还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繇未归附太祖前,就暗中与太祖来往,劝李催、郭汜等人为太祖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太祖的诚意。
B.李催、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帝得以逃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赏识,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说明他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4分)
                                                                            
(2)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3分)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两个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瞭望日,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15分)
再游乌龙潭记
[明]谭元春
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静,筏宜稳,亭阁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客宜幽适无累。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
茅子越中人,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荷荡,旋迎钓矶系。筏垂垂下,雨靡靡湿幔,犹无上岸意。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盖立幔中,湿透衣表。风雨一时至,潭不能主。姬惶恐求上,罗袜无所惜。
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赴,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而问之女郎,来路日不尽然,不亦异乎!
招客者,为洞庭吴子凝甫。而冒子伯麟,许子无念,宋子献孺,洪子仲韦,及予与止生为六客,合凝甫而七。
[注]  茅子:茅元仪,字止生,为明代文学家茅坤的孙子,是作者朋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路日不尽                 然:这样
B、亦即为潭所生      或:有时
C、知苍茫历乱        始:才
D、而客之有者       致:兴致,情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子,越中人,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河荡,旋近钓矶系筏。垂垂下雨,霏霏湿幔,犹无上岸意。”这里先写茅止生的家童善于划船,却敌不过顶头风,以反衬风之大。“风妒之”,用一“妒”字,把风拟人化,仿佛它嫉妒人们纵情快游,故意要扫他们的兴。
B、从标题中可知,作者以前虽曾游过乌龙潭,但意犹未尽,故有此次再游。一开篇作者连用六个“宜”字,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方面引出世人对游潭和度七夕的要求。但这一切都被狂风暴雨打乱了,作者感到很扫兴很疲累。
C、文章善于多层次地写景,以幽诡迷离的笔调,把乌龙潭的暴风骤雨、震雷疾电写得有声有色,情景相生,形神飞动,使人感到风雨雷电之气扑面而来。
D、第三自然段先写林中的飞雨,再写潭上的急雨,然后写惊雷,写闪电,在逐层描写中突出闪电作为重点,显得有主有从,有声有色,有正面的描摹,也有侧面的烘染,充分表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感受的深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3分)
                                                             
                                                               
(2)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3分)
                                                              
                                                              
(3)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8分)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孔子认为伯夷和叔齐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B.孔子认为柳下惠和少连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可是他们的言语合乎伦理,行为合乎理智。
C.孔子认为虞仲和夷逸避世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官位是逃避现实,是不可取的。
D.孔子没有完全否定这些逸民,但他不选择他们的老路走。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所反映的孔子为人处事的态度。(4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