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维岳故之          贳:赦免        
B.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  溃:被攻破      
D.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
译文:                                                                                                                                                 
(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
译文:                                                                                                                                                  
答案
1.D
2.C
3.C
4.(1)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
     (2)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递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注释】①风厉:示意、怂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恢不与通                            谢:感谢
B.令闻而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C.诸公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D.得罪于令,将***之            收:拘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请托所容
       ②共其乏困,君亦所害
B.①恢以伦同郡,不肯留
       ②秦伯说,郑人盟
C.①恢以意不得行,称疾乞骸骨
       ②度我至军中,公
D.①后永事被考
       ②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     )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老师焦永,乐恢”,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译文:                                                                                                                                     
(2)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译文:                                                                                                                                      
(3)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宜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释】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1.对下面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箕踞骂之                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借指态度傲慢。
B.王长者,不德            倍:背离,背叛。
C.陛下,臣等当虫出    微:如果没有。
D.士争临城死                敌:敌人,仇敌。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王长者,不倍德
③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④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⑤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A①④⑤
B.③⑤
C.④⑤
D.①②③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死不,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葬:埋葬。
B.愿沛公且留                                     壁:营垒,军营。
C.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                     啖:吃,这里是以利引诱的意思。
D.不如因其击之                                 解:通“懈”,松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沛公从洛阳南出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B.沛公欲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     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C.彭越齐王田荣反梁地                 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D.汉王下马踞鞍问曰                      扣舷歌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良运筹帷幄的一组是(     )
①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
②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③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④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⑤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⑥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约束则忘其亲 临:到
B.于是遂斩庄贾以三军 徇:示众
C.士卒舍 次:驻扎
D.身自拊之 循:顺着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悦之,为将军  于是遂斩庄贾徇三军
B.夕时,庄贾至  国之所尊,以监军,
C.百姓之命皆悬君  齐人勿附
D.将受命日则忘其家  久,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司马穰苴具有文武才能的一组是( )
①将兵扞燕晋之师  
②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③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    
④最比其羸弱者     
⑤誓盟而后入邑   
⑥景公与诸大夫郊迎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概括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向景公要求派德高望重的宠臣来监军,目的在于制约士卒,取信百姓,以便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顺利地完成“将兵扦燕、晋之师”的任务。
B.司马穰苴素来就看不惯庄贾的“骄贵”,事先与庄贾约定军营会见的时间,在军中采取立表下漏的措施,这些都是为置庄贾于死地而预设好的陷阱。
C.司马穰苴有理有据地不执行景公赦免庄贾的命令,斩了庄贾,又***了使者的车夫等示众,严明的军纪震慑了三军将士,极好地收到了令行禁止的效果。
D.司马穰苴关心将士的饮食起居,疾病医药,安置赢弱,又把将军应享受的钱财粮食分给士卒,过着士卒的生活,这些既使士卒争为“赴战”,也使晋燕闻而退师。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悦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读本④,个别字词从其他版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十岁五经  通:_______      
(2)白傲放  益: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命之       衡上疏陈事
B.所业投贺知章    何面目归汉
C.遂荐玄宗      而君幸赵王
D.白长笑去      天苍苍高也
3.从文中找出体现李白“傲放”个性的一个事例。(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