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觑,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嵛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入,矜其志,犹日“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离***》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蒉之对疑于亢。然推孔予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也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③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⑥荐绅:士大夫。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诋:诋毁。
B.特其谴,徙之塞上/薄:减轻。
C.特悯其人,其志/矜:敬重。
D.予谨之/识:记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累携妻子出家塞上②孔子不遽遗之者
B.①发情,止乎礼义②其能遗也之
C.①不及飞一镞相抗②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D.①兄哭其弟者,往往而是②而海内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军功的种种现象,表明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C
3.B
4.A
5.(1)这些作品渐渐流传下来,朝廷上下深感震撼和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诬陷,沈先生的***身之祸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胆寒,令塞外战士的战马腾跃。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求谏(节选)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欲知过,必忠臣/藉:借助。
B.凭直言鲠议/冀:希望。
C.实愿其狂瞽/罄:竭尽。
D.自古帝王多情喜怒/任:使用。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皆失举措②吾还也
B.①幸诸公数匡救②未得与项羽
C.①愚臣处不讳朝②哀民生多艰
D.①是天下丧乱,莫不由此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均能表现太宗“求谏”的一项是(    )
①欲自照,必须明镜。
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③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④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⑥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④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就像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
B.唐太宗以隋朝灭亡的史实为例,指出隋朝的灭亡虽然是隋炀帝的暴虐所致,但是臣子不能极言规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C.唐太宗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
D.唐太宗认为帝王都有“任情喜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最后结果只能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腰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眼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腥,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广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官。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摘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节选自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略有改动)
  注:①腰: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擅: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于治/害:妨害。
B.其身则可/体:实践。
C.讴癸,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其功/度: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入主听言也美其辩②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B.①人主览文而忘有用②与时俯仰以通狂惑
C.①恐人怀其文忘其直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D.①臣师射稽之讴又贤癸②故燕王欲结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入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翻译句子。
(1)身虽瘁腥,犹未有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其人而已己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进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黄紫,或揽辔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注]周容:明清之际文学家。明亡后,一度为僧。康熙时拒应博学鸿词科。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出:受雇做工
B.知从郡城童子试归:跟随
C.邀见讲礼:“钧”同“均”,平等的
D.孽外乘:灾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困雨/人固有一死,或重泰山                            
B.  污贿不饬罢/愿十五城请易璧
C. 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师道之不传久矣            
D.  老人知道/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句子全都属于“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表现的一组是( ) ①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②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③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进臼,佐读勤苦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
⑥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以芋老人与相国之间有关食芋一事的交往作为议论的根据,从而说明“时、位之移人”的道理,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十年前,老人命妪“煮芋以进”“生为之饱”,十年后书生成了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觉得厨师做得不如十年前老妪做的香甜。这里记叙事实,要言不烦,对照鲜明,为下文作铺垫。
C.芋老人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他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出发,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将相国与一系列“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相比,对相国的富贵而忘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D.第三段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指出其中让人最不能容忍的是最后一例。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芋老人的这一番议论是有针对性的。
5.翻译下列句子。
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三则《百喻经》,各用一句话写出其寓意。伎儿作乐
  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后从王索,王不与之。王语之言:“汝向作乐,空乐我耳;我与汝钱,亦乐汝耳。”(《百喻经》五十二)蛇头尾共争在前
  譬如有蛇,尾与头言:“我应在前。”头语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百喻经》五十四)愿为王剃须
  昔者有王,有一亲信,于军阵中,殁命救王,使得安全。王大欢喜,与其所愿。即便问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臣便答言:“王剃须时,愿听我剃。”王言:“此事若适汝意,听汝所愿。”(《百喻经》五十五)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伶传
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竞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即指严嵩,严嵩为分宜人)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趾相也/错:交错   
B.遍金陵之贵客文人/征:召集   
C.华林部马伶曰/过:责备   
D.兴化部是目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   
2.下列各组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聆其语言,久得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B.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上帝寡人有薄德于古今        
C.东肆不复能终曲/丁其身也,耻师焉     
D.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吾无意于人世矣     
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梨园繁盛.主要是因为时处太平盛世,金陵当时又是京城,百官聚集,人们都要寻欢作乐。   
B.新安商人会合兴安部与华林部同台演出,目的就是要让梨园两部一比高下。结果双方的演唱前半场旗鼓相当,后半场就比出了高下。  
C.马伶曾向李伶学习演技,但李伶却不肯相授,于是马伶便到昆山去为当朝相国顾秉谦做门卒,借此揣摩严嵩的特点,从而演技大增。  
D.马伶与李伶较量技艺,先惨败后夫胜,作者赞扬了马伶不甘人下,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求艺精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