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命之谓性/命:赋予。 B.喜怒哀乐之未发/发:发生。 C.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育:孕育。 D.小人而无忌惮也/惮:害怕。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D.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3.下列语句间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B.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C.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D.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4.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 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B 2.B 3.D 4.D 5.(1)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 (2)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3)知、仁、勇,这三种被儒家认为是通行于天下的美德。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②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④,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⑤,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跄⑥,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 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庐: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减少。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⑥跆( jia):说话不通畅。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布:分布。 B.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远:远离。 C.所以劝大臣也/劝:劝勉。 D.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预备。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故为政在人②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B.①取人以身②治乱持危,朝聘以时 C.①贱货而贵德②嘉善而矜不能 D.①尊贤之等②所以行之者一也 3.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 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④继绝世,举废国 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 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 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
入海取沉水 |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
诈言马死 |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
驼瓮俱失 |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诣:到。 B.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怖:害怕。 C.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默:沉默。 D.既复***驼,而复破瓮 复:同样。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②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B.①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②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C.①军众既去,便欲还家 ②既到舍已,有人问言 D.①汝所乘马,今为所在 ②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3.下列语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诣市卖之,以其贵故,(沉水)卒无买者。 B.(那人)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在)死人中。 C.(骆驼)既不得出,以(人头瓮中食谷)为忧恼。 D.(那人)即用其语,以刀斩(骆驼)头。 4.下列有关《入海取沉水》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他把沉香运回到家里。 B.由于沉香的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C.他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D.那人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愚人集牛乳 |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预于日日中吸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吸取。”作是念已,便捉牛母子,各系异处。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宾客,方牵牛来,欲吸取乳,而此牛乳即干无有。时为众宾,或嗔或笑。 |
子死欲停置家中 |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
认人为兄 |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傍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摘自《百喻经》)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集牛乳,以拟供设 拟:打算。 B.牛乳渐多,卒无安处 卒:最终。 C.待临会时,当顿吸取 顿:停留。 D.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深:很,十分。 2.下列语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卒无安处,或复酢败 ②时为众宾,或瞋或笑 B.①却后一月,尔乃设会 ②停担两头,乃可胜致 C.①时为众宾,或嗔或笑 ②云何须财,名他为兄 D.①而此牛乳即干无有 ②致于远处而殡葬之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是“愚人”被嗤笑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 ②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吸取。 ③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 ④要当葬者,须更***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 ⑤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 ⑥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人集牛乳》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做事要预先准备,但准备的方法要得当,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B.《子死欲停置家中》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不能采用躲避的方法处理问题,更不能一错再错,使问题严重化。 C.《认人为兄》讽刺了那些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之徒。“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一语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其心态。 D.《认人为兄》的故事中的“愚人”不同于前两则故事中的“愚人”,在现实生活中,“认人为兄”的故事更容易发生,更带有讽刺性。 5.断句。 (1)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翻译。 ①我今若预于日日中吸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
慧能受法 |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
南能北秀 |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夜受法,人尽不知/受:给予。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去:离开。 C.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宗:派别。 D.见迟即渐,见疾即顿/疾:快速。 2.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便传顿法及衣②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B.①法以心传心②为之斗斛以量之 C.①世人尽传南能北秀②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D.①故名渐顿②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下列语句中分句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C.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D.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祖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害怕别人加害慧能,所以选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密传授《金刚经》。 B.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后,宣布慧能是自己的传人,为六祖;同时告诫他本门的秘笈是“以心传心”,要引导弟子们自悟。 C.弘忍传授完《金刚经》后,身体十分虚弱,已经到了气如悬丝的地步,为了保护好本门的法器,他要求慧能赶快离开佛堂。 D.“南能北秀”都属于弘忍一派,因传人有南北分别,所以这样说。神秀大师处北方,故称“北秀”;慧能居南方,故称“南能”。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慧能拜师 |
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节选自《坛经》卷二)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却:回头。 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持:拿来。 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宿:准备。 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发:安排。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艰辛贫乏,于市卖柴②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 B.①即得见性,直了成佛②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C.①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②因此便立南北 D.①今故远来礼拜和尚②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3.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⑥猫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见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