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
慧能受法 |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
南能北秀 |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夜受法,人尽不知/受:给予。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去:离开。 C.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宗:派别。 D.见迟即渐,见疾即顿/疾:快速。 2.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便传顿法及衣②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B.①法以心传心②为之斗斛以量之 C.①世人尽传南能北秀②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D.①故名渐顿②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下列语句中分句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C.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D.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祖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害怕别人加害慧能,所以选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密传授《金刚经》。 B.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后,宣布慧能是自己的传人,为六祖;同时告诫他本门的秘笈是“以心传心”,要引导弟子们自悟。 C.弘忍传授完《金刚经》后,身体十分虚弱,已经到了气如悬丝的地步,为了保护好本门的法器,他要求慧能赶快离开佛堂。 D.“南能北秀”都属于弘忍一派,因传人有南北分别,所以这样说。神秀大师处北方,故称“北秀”;慧能居南方,故称“南能”。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A 2.D 3.B 4.C 5.(1)为什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的见性有快有慢,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 (2)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与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慧能拜师 |
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节选自《坛经》卷二)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却:回头。 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持:拿来。 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宿:准备。 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发:安排。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艰辛贫乏,于市卖柴②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 B.①即得见性,直了成佛②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C.①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②因此便立南北 D.①今故远来礼拜和尚②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3.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⑥猫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见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日:“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比:近来。 B.必当畏犯逆鳞/逆:倒生的。 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信:确实。 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渐:逐渐。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B.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②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C.①自知者明,信为难矣②朕所为事 D.①遂答云“已为之”②竟不为停改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③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⑤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 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须纳谏。 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 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的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 B.禄秩优厚/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觉自死/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断句。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 惧 5.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
慕贤 颜之推 |
①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①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②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 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③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 “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④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②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⑤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注:①髆(bó),肩、肩膀。②太子左卫率,官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部分:部署,约束 B、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略:丝毫 C、吾雅爱其手迹/雅:平日,平素 D、那得都无声问/问:询问,问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燕王欲结于君 C、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窃为大王不取也 D、国之存亡,系其生死/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引用古人“千载一圣”“五百年一贤”等语,意在说明圣贤的稀少和难得,暗含慕贤之意。 B、文章第三段写丁觇因擅长写文章和书法,官职由书记立即擢升至尚书仪曹郎,却不被当世人充分重视,对此作者深感惋惜。 C、文章第四、五段举了羊侃、杨遵彦和斛律明月等例,说明贤能之士关乎国家命运,从而论述慕贤的重要性。 D、文章运用了丰富而典型的事例来说理,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2)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 (3)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5、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第一段提到“君子必慎交游焉”,试概括“慎交游”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举孔子和宫子奇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送夏进士序 龚自珍 |
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呜呼,大哉斯言!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 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县令,纡道别余海上。相与语,益进,啐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哈然以欢。余曰:“是书生,非俗吏。”海上之人以及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 虽然,固微窥君,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若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啮指而自誓不为书生,以喙自卫,哓哓然力辩其非书生,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新妇三日,知其所自育;新官三日,知其所与。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炳:使……光大 B.暴于声音笑貌焉——暴:表露 C.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肖:与……相似 D.于其行,恭述圣训——行:品行 2.下面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朕亦一书生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辄哈然以欢——木欣欣以向荣 C.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终之以失所据——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将要担任吏职,作者用皇上也自称为书生的事实来鼓励他,要他不为书生的称呼自卑,不怕嘲笑,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要混同于俗吏之流。 B.夏进士被选拔为知县,上任前跟作者和京师的朋友告别,一番言谈过后,作者和京师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书生,而不是一个平庸的官吏。 C.作者暗暗地观察夏进士,从他的言谈神色之间发现夏进士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作者对此表示担忧。 D.文章中作者对夏进士能得到官职,为乡里增光表示祝贺,同时又担心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有进有退,所以写文章来鼓励他。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为 之 而 不 肖 愈 见 其 拙 回 护 其 拙 势 必 书 生 与 俗 吏 两 无 所 据 而 后 已。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己而讳之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