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家世富豪。允恭少倜傥任侠。乾德中,王师平蜀,群盗窃发,允恭才弱冠,率乡里弟子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家世富豪。允恭少倜傥任侠。乾德中,王师平蜀,群盗窃发,允恭才弱冠,率乡里弟子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贵州省期中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家世富豪。允恭少倜傥任侠。乾德中,王师平蜀,群盗窃发,允恭才弱冠,率乡里弟子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之。允恭曰:“苟活我,当助尔。”贼素闻其豪宗,乃释之。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佯不胜,偿以资,使侍贼。贼将害恭允,其子以告,因遁去。
  太平兴国中,以殿直掌广州市舶。自南汉以后,海贼子孙相袭,大者及数百人,州县苦之。贼有叶氏者,众五百余,往来海上。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斩之,余党弃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开道,悉歼之。贼寇每遇风涛,则遁止洲岛间。允恭领众涉海,捕之殆尽,贼皆望风奔溃。又抵漳、泉二州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家。
时沿江多贼,命督江南水运。因捕寇党,及行临江军,择骁卒乘轻舟伺江贼所止,夜发军城,三鼓,遇贼百余,拒敌久之,悉枭其首。又追海贼于通州境,贼系众舟,张幕,发劲弩、短炮。恭允兵刃所向,多为幕所萦,炮中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弥壮。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坏其幕,士卒跟进,擒数百人。
  允恭有胆干,能以方略捕贼。王小波之乱也,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土人多被胁从。允恭兄允升、弟允元,率乡里弟子并力破之;又为王师乡导,执自荣诣剑门以献。王继恩表其事,诏赐允升学究出身,授本县令,允元什邡令。
  注:①市舶:对外贸易。②土人:当地人。③什邡:地名,在四川。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贼帅子                 阴:暗地里
B.命江南水运               督:管理
C.执自荣诣剑门以献           诣:造诣
D.王继恩其事               表:向朝廷上奏
2.下列句中,全部表现“杨允恭以方略剿贼”一组是( )    
①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佯不胜
②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
③择骁卒乘轻舟伺江贼所止
④炮中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弥壮
⑤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恭允年轻时洒脱不拘,有侠气,乾德年间,宋朝军队平定蜀地,杨允恭年仅二十,就能凭借智谋从贼人手中逃脱。
B.允恭不但自己擅长剿灭贼寇,还教导他的兄弟允升、允元。王小波作乱时,允升和允元率领乡里的年轻人合力打败了李自荣的军队,并活捉了李自荣。
C.姓叶的贼人聚集了五百多人在海上为寇,叶氏被杨允恭的水军斩***后,余部弃船逃跑,躲进山中,允恭伐木开道,全歼了残余贼寇。
D.允恭在通州与海贼作战,兵刃被海贼的帆布缠绕,允恭被敌炮击中左臂,却表现得更加勇敢。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率乡里弟子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党弃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开道,悉歼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B
4.(1)率领同乡的年轻人在清泉乡筑起营垒(防范贼寇),被贼寇捉住,将要***掉他。
(2)剩下的贼人丢下船只逃走,躲藏在山谷中,允恭砍伐树木开辟道路,把他们全部消灭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耳,若屡为之,则***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自归以就死  约:约定     
B.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期:希望     
C.盖恩德入人之深而人之速  移:移动
D.不情以干誉  逆:违背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则何而可/是可天下之常法乎    
B.所以求此名也/所以纵之乎     
C.不意其必来冀免/吾见上下交相贼成此名也    
D.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圣人之法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对君子要讲信义,而对小人要施加刑罚。     
B.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施加刑罚而将犯人打入死地,这是罪大恶极的行为,这又让小人特别嚣张。     
C.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假如)料到犯人必会回来才将他们放走,这是上面(皇帝)窥察揣摩下面(囚犯)的想法。     
D.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哪里有所说的(皇帝)施加恩德与(囚犯)懂得了信义这种情形呢。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区分君子与小人,要看其是否能够为了“义”殒身不恤,视死如归。
B.作者认为唐太宗纵囚的做法只不过是为了求得贤德君主之名,并不值得称赞。     
C.作者认为囚犯在明知必死时做出回去领死的抉择,才可以说施恩教化取得成功。
D.作者认为圣君明主治世应以人情为本,既不追求标新立异,也不追求作秀求名。   
5.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中 射 之 士 使 人 说 王 曰 臣 问 谒 者 谒 者 曰 可 食 臣 故 食 之 是 臣 无 罪 而 罪 在 谒 者 也 且 
客 献 不 死 之 药 臣 食 之 而 王 *** 臣 是 死 药 也 王 *** 无 罪 之 臣 而 明 人 之 欺 王 王 乃 不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寿考者,几人哉?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注释:①零瓮(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②信:连住两夜。③鼯狖(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礼曹,客有者曰/过:拜访。
B.视,玻璃五色具/审:仔细地。
C.余信信,拿流风,捕余韵/既:既然。
D.尝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于:在。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但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集     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权贵有嫌出位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B.放纵诗酒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鸡林国行贾售其国相   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    
D.刘宾客齐名         秦伯说,郑人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景略,幽州良乡人也。景略以门荫补幽州功曹。大历末,寓居河中,阖门读书。李怀光为朔方节度,招在幕府。五原有偏将张光者,挟私***妻,前后不能断。光富于财货,狱吏不能劾。景略讯其实,光竟伏法。因授大理司直,迁监察御史。及怀光屯军咸阳,反状始萌。景略时说怀光请复宫阙,迎大驾,怀光不从。景略出军门恸哭曰;“谁知此军一日陷于不义。”军士相顾甚义之,因退归私家。
  寻为灵武节度杜希全辟在幕府,转殿中侍御史,兼丰州刺史、西受降城使。丰州北扼回纥,回纥使来中国,丰乃其通道。前为刺史者多懦弱,虏使至则敌礼抗坐。时回纥遣梅录将军随中官薛盈珍入朝,景略欲以气制之。郊迎,传言欲先见中使,梅录初未喻。景略既见盈珍,乃使谓梅录曰:“知可汗初没,欲申吊礼。”乃登高垅位以待之。梅录俯偻前哭,景略因抚之曰:“可汗弃代,助尔号慕。”虏之骄容威气,索然尽矣,遂以父行呼景略。自此回纥使至景略,皆拜之于庭,由是有威名。
  时河东李说有疾,诏以景略为太原少尹、节度行军司马。时方镇节度使少征入换代者,皆死亡乃命焉,行军司马尽简自上意。受命之日,人心以属。景略居疑帅之地,势已难处。回纥使梅录将军入朝,说置宴会,梅录争上下坐,说不能遏,景略叱之。梅录,前过丰州者也,识景略语音,疾趋前拜曰:“非丰州李端公耶?不拜麾下久矣,何其瘠也。”又拜,遂命之居次坐。将吏宾客顾景略,悉加严惮。说心不平,厚赂中尉窦文场,将去景略,使为内应。
  岁余,风言回纥将南下阴山,丰州宜得其人。上素知景略在边时事。上方轸虑,文场在旁,言景略堪为边任,乃以景略为丰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天德军西受降城都防御使。迫塞苦寒,土地卤瘠,俗贫难处。景略节用约己与士同甘苦将卒安之凿咸应永清二渠溉田数百顷公私利焉廪储备器械具政令肃智略明。二岁后,军声雄冠北边,回纥畏之,天下皆惜其理未尽景略之能。贞元二十年,卒于镇,年五十五,赠工部尚书。(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状始/萌:显露
B.虏使至则礼抗坐/敌:敌对
C.梅录初未/喻:明白
D.行军司马尽自上意/简:选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授大理司直,迁监察御史/退归私家
B.前刺史者多懦弱/将去景略,使内应
C.皆死亡命焉/言景略堪为边任,以景略为丰州刺史
D.自此回纥使至景略,皆拜之庭/贞元二十年,卒
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表现李景略“堪为边任”的一组是(  )
A.①景略讯其实②景略欲以气制之
B.①因退归私家②梅录俯偻前哭
C.①由是有威名②天下皆惜其理未尽景略之能
D.①军声雄冠北边②景略节用约己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景略起初在李怀光的幕府中任职,当他发现李怀光驻军咸阳,有谋反迹象时,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主动地离开了李怀光。
B.李景略面对回纥使者梅录,不卑不亢,用气势慑服了他;后来,在李说设宴时,梅录争夺位置,李景略又一次叱责了他,而梅录对他非常尊敬。
C.李景略担任太原少尹、节度行军司马,居于可能取代节帅的地位,处境本已艰难,再加上宴会上折服梅录的举动,引起窦文场的嫉恨。
D.李景略担任丰州刺史,以身作则,与大家同甘共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两年以后,军威大震,回纥不敢轻举妄动。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景略节用约己与士同甘苦将卒安之凿咸应永清二渠溉田数百顷公私利焉廪储备器械具政令肃智略明。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丰州北扼回纥,回纥使来中国,丰乃其通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丰州李端公耶?不拜麾下久矣,何其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腻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捏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世皆不,而以公贵  显:显达 
B欲天下,无细大  绳:约束
C.太后不能言  疾:痛恨  
D.太后不能,为改他服  夺: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疾告归其政/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B.吾惭不及古人,俱后世讥我也/蟹六跪二螯    
C.在衮冕也/可怪也欤    
D.数以告,得还第/今其智反不能及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 
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④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照旧用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肃”。
5.翻译下面句子。
①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
                                                                                         
②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