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也。幼颖悟,读书若夙习。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第,调安塞簿,以课最迁邯郸令。泰和二年,迁翰林修撰。三年,改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也。幼颖悟,读书若夙习。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第,调安塞簿,以课最迁邯郸令。泰和二年,迁翰林修撰。三年,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西自治区期中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也。幼颖悟,读书若夙习。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第,调安塞簿,以课最迁邯郸令。泰和二年,迁翰林修撰。三年,改平定州。前政苛于用刑,每闻赦将至,先掊贼死乃拜赦,而盗愈繁。秉文为政,一从宽简,旬月盗悉屏迹。岁饥,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大安初,北兵南向,召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参边策,秉文言:“今我军聚于宣德,城小,列营其外,涉暑雨,器械弛败,人且病,俟秋敌至将不利矣。可遣临潢一军捣其虚,则山西之围可解,兵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者也。”卫王不能用,其秋宣德果以败闻。俄转翰林直学士。贞祜初二年,上书愿为国家守残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之意,且曰:“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以身许国,亦书生也。”又曰:“使臣死而有益于国,犹胜坐糜廪禄为无用之人。”上曰:“秉文志固可尚,然方今翰苑尤难其人,卿宿儒,当在左右。”不许。四年,拜翰林侍讲学士,言:“宝券滞塞,盖朝廷初议更张,市肆已妄传其不用,因之抑遏,渐至废绝。臣愚以为宜立回易务,令近上职官通市道者掌之,给以银钞粟麦缣帛之类,权其低昂而出纳。”诏有司议行之。兴定元年,拜礼部尚书。又明年,知贡举,坐取进士卢亚重用韵,削两阶,因请致仕。五年,复为礼部尚书,入谢,上曰:“卿春秋高,以文章故须复用卿。”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效,愿开忠言、广圣虑,每进见从容为上言,人主当俭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纳焉。哀宗即位,再乞致仕,不许。正大九年正月,汴京戒严,上命秉文为赦文,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秉文指事陈义,辞情俱尽。及兵退,大臣欲称贺,且命为表,秉文曰:“今园陵如此,酌之以礼,当慰不当贺。”遂已。时年已老,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每闻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殷勤郑重,不能自已。三月,草《开兴改元诏》,闾巷间皆能传诵,洛阳人拜诏毕,举城痛哭,其感人如此。是年五月壬辰,卒,年七十四。(节选自《金史·赵秉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最迁邯郸令/课:督促                 
B.使臣死而有益于国/使:假使
C.犹胜坐廪禄为无用之人/糜:浪费
D.又明年,贡举/知:掌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秉文尽心为国的一组是(        )
①召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参边策      
②上书愿为国家守残破一州
③五年,复为礼部尚书              
④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效
⑤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        
⑥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秉文文才出众,得到皇上器重。他受命撰写赦文,以表达朝廷悔悟哀痛之情,文章写得辞情俱尽;所拟写的《开兴改元诏》广为传诵,感人至深;辞官几年后,尽管年纪很大了,还是被皇上召回重新任礼部尚书一职。
B.赵秉文为政有方。任职平定州时,赵秉文为政从宽从简,没过多久,辖区盗贼全都不再出没;而其前任为政苛刻,好用刑,盗贼反而越来越多。
C.赵秉文积极建言献策。他曾建议出其不意攻打敌军守备空虚处,以解山西之围;还建议派熟悉市场情况的近臣掌管宝钞流通之事,并采取措施促进宝钞流通。而他的主张也得到了统治者采纳。
D.赵秉文为国家安危深谋远虑。他劝谏君王要俭勤、慎兵刑,这样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攻打汴京的敌军退却后,他反对庆贺,提出应当安抚百姓的主张,使庆贺之事被取消了。
答案
1.A
2.B  
3.C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选自《春洒堂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湿袖单,影乃瘦——益:更加
B.老人入坐——延:邀请
C.以污贿不罢——饬:规矩
D.辄屈膝叩首款——迎:应对
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芋老人“知道”的一组是( )
①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②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
④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⑥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不会忘记芋老人夫妇的恩情。
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于是派人寻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觉到昔日的甘甜。
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
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辛仲甫传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仲甫少好学,及长,能吏事,伟姿仪,器局沉厚。周广顺中,郭崇掌亲军,署仲甫掌书记。显德初,出镇澶渊,仍署旧职。崇所亲吏为厢虞候,部民有被劫者,诉阴识贼魁,即捕盗吏也,官不敢诘。仲甫请自捕逮,鞫之,吏故稽其狱。仲甫曰:“民被寇害而使自诬服,蠹政甚矣,焉用僚佐为?”请易吏以雪冤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太祖受命,以崇为监军。陈思诲密奏崇有奸状,上怒且疑,遣中使驰往验之。未至,崇忧懑失据,谓宾佐曰:“苟主人不察,为之奈何?”皆愕相视。仲甫曰:“皇帝膺运,公首效节,军民处置,率循常度,且何以加辞?第远侦使者,率僚属尽郊迎礼,听彼伺察,久当自辨矣。”崇如其言。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归罪于思诲。
  乾德五年,入拜右补阙,出知光州。州有横河与城直,会霖潦暴疾,水溢溃庐舍。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六年,移知彭州。州卒诱营兵及诸屯戍,谋以长春节宴集日为乱。属春初,仲甫出城巡视,见壕中草深,意可藏伏,命烧薙之。凶党疑谋泄,有自首者。禽百余人,尽斩之。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奉使契丹。辽主问:“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仲甫曰:“国家名将辈出,如进鹰犬材耳,何足道哉!”辽主欲留之,仲甫曰:“信以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辽主竟不能屈。使还,以刑部郎中知成都府。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政尚宽简,蜀人安之。八年,加右谏议大夫。时彭州盗贼连结为害,诏捕未获。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余因散去。
  淳化二年,出知陈州。代归,会蜀有寇,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以疾未行。咸平三年卒,年七十四。(节选自《宋史·卷二六六》)
注: ①薙:剃,除去。②使自诬服:让百姓无辜服罪。③党进(927年~977年)北宋初年军事将领。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后周时为铁骑都虞侯。宋太祖乾德五年,领彰信军节度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开宝中,从征太原有功。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出为忠武军节度使。
1.对下列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吏故其狱             稽:拖延
B.军资民储,皆赖以              济:渡河
C.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有几?                比:比较
D.既至,奏免岁铜钱               输:上交,缴纳
2.下列句子中最能表现辛仲甫“能吏事”的一项是(  )
①请易吏以雪冤愤
②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
③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
④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
⑤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
⑥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辛仲甫在后周广顺年中,跟随郭崇做军中书记。后来郭崇外出镇守澶渊,辛仲甫仍旧担任此职。
B.宋太祖登基后,陈思诲举报监军郭崇有不轨之为,太祖对此很是重视,派遣陈思诲前往调查核实。
C.辛仲甫出任光州知府,妥善应对洪水灾害,使百姓度过难关。又在春初将州内差役与驻军士兵的叛逆之举扼***在筹划之中。
D.淳化二年,辛仲甫在陈州知府任期结束回往朝廷之际,朝廷又有意让他抱病前往蜀中招抚乱寇,可惜病情严重未能前往。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易吏以雪冤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译文:                                                                    
(2)信以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陆琼,字伯玉,吴郡吴人也。父云公,梁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
  琼幼聪惠有思理,六岁为五言诗,颇有词采。大同末,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并集。琼时年八岁,于客前覆局,由是京师号曰“神童”。异言之武帝,有敕召见,琼风神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十一,丁父忧,毁瘠有至性,从祖襄叹曰:“此儿必荷门基,所谓一不为少。”及侯景作逆,携母避地于县之西乡,勤苦读书,昼夜无怠,遂博学,善属文。
  永定中,州举秀才。天嘉元年,为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寻以本官兼尚书外兵郎,满岁为真。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及讨周迪、陈宝应等,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迁新安王文学,掌东宫管记。及高宗为司徒,妙简僚佐,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高宗曰:“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进居郎署,岁月过淹,左西掾缺,允膺兹选。”乃除司徒左西掾。
  太建元年,除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中书侍郎、太子家令。长沙王为江州刺史,不循法度,高宗以王年少,授琼长史,行江州府国事,带寻阳太守。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累迁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又领大著作,撰国史。
  后主即位。直中书省,掌诏诰。初,琼父云公奉梁武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迁吏部尚书,著作如故。
  琼性谦俭,不自封植,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园池室宇,无所改作,车马衣服,不尚鲜华,四时禄俸,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暮年深怀知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俄丁母忧,去职。初,琼之侍东宫也,母随在官舍,后主赏赐优厚。及丧柩还乡,诏加赙赠,并遣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自制志铭,朝野荣之。琼哀慕过毁,以至德四年卒,时年五十,诏赠领军将军,官给丧事。有集二十卷行于世。(选自《陈书 卷三十》)
【注】①覆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观人围棋,局坏,(王)粲为覆之。”覆,同“复”,覆局,指记忆力极强。②风神,指神态。③都官符,指诏书。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儿必门基       荷:承担
B.善文           属:写作
C.不鲜华           尚:超过,过分
D自永定于至德        讫:至,到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的一组是(    )
①丁父忧,毁瘠有至性                  
②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        
③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          
④又领大著作,撰国史     
⑤勒成一家之言                        
⑥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琼的父亲陆云公接受梁武帝的诏令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人员同时集中在一起,陆琼这时八岁,能在客人面前覆盘。
B.天嘉元年,陆琼担任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不久以法曹行参军的身份兼任尚书外兵郎,任职期满由代理转为正职。
C.陆琼生性谦虚俭朴,从不为自己聚敛财货。四时的俸禄,都散发给宗族人员,自己家中没有剩余财产。
D.长沙王做江州刺史时,不遵循法度,高宗因为长沙王年少,派陆琼去做长史。陆琼前去担任了江州府国事,兼任寻阳太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
                                                                                               
(2)暮年深怀知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到我处来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
  我说:“学贵专。”乔先生说:“对。我小时候喜欢下棋,以至吃东西不知道滋味,入寝也不想睡觉,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大概一年就压倒了同乡的人,三年后整个城里没有可以抵挡我的人。学果真是贵专的啊!”
  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
  我说:“学贵精。”乔先生说:“对。我长大后喜欢文词,于是字字探求,句句搜集,研究各种史传,考究诸子百家,开始时企望考察到唐宋,最后渐渐深入到汉魏。学果真是贵精啊!”
  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我说:“学贵正。”乔先生说:“对。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于下棋我感到后悔了,对于文词我感到惭愧了,我不再把它们放在心上了,您认为怎样?”
  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惟精惟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我说:“行啊!学下棋虽然叫做学,学词章虽然叫做学,学道虽然也叫做学,但结果却大不一样。道就像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很少能够到达目的地。所以专于道这才能叫做专;精于道,这才能叫做精。只是专于下棋而不专于道,这种专便是沉湎;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这种精便是癖好。道可是又宽广又博大的,文词和技能从道中来,但若只拿文词和技能来做学问,离开道就远了。所以做学问不专就不能做到精,不精就不能明达其中的道理,不明达道理就不能做到真心诚意,所以古人说‘惟精惟一。’精,精到的意思,专,专一的意思。精到就能明达,明达就能真诚,所以明达是精到的体现,真诚是专一的基础。专一,是天下最大的本源;精到,是天下最大的功夫。连天地万物生成发育的大道都明白了,何况是文词技能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呢?”乔先生说:“对极了!我将在这上面用尽一生,只是后悔这已经太晚了。”
  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我说:“这岂是容易的啊!一般在高位上的人不讲究学业也很久了。从前卫武公九十岁时还向国民诏告说:‘不要因为我年老了而丢掉我’。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地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我又怎敢忘记国士因真情相交而提出的忠告呢?”   ——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
  【注释】①大宗伯:礼部尚书别称。②阳明子:指王守仁。会稽山道家称“阳明洞大”,王守仁结庐其间,故自号阳明子。③鸠:通“勼”,搜求。④僻:通“癖”,癖好。⑤卫武公:姓姬名和,西周时人。《国语·楚语上》载卫武公语:“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⑥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明子而论学——过:拜访
B.盖一年而乡之人——诎:使…折服
C.盖始而希于宋唐——迹:搜寻
D.然而其远也——归:归属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与“知天地之化育”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竹之始生,一寸萌耳
B.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C.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D.燕赵收藏,韩魏之经营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A.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B.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C.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D.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做学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菜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家修书。卒丧,同知太常礼院。
  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大常寺。
  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为大行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秩知绛州。王珪、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曰:“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然敏求议初不误,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是岁,即诏还。
  徐国公主以夫兄为侄奏官,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出之颍州。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
  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右谏议大夫奉朝请。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安石愈怒,罢文仲。人为敏求惧,帝独全护之,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邓润甫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羌,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乃加敏求龙田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礼部侍郎。(《宋史·敏求列传》有删节)
[注]①斩衰:丧服名,衰(cuī)通“縗”。“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②大行:指皇帝的葬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其议         是:赞同
B.集贤校理            加:升任
C.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之           去:离开
D.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人心            因:利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敏求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
①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
②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
③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
④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
⑤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
⑥乃加敏求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求认为石中立之孙石祖仁应为石中立穿斩衰服丧三年。后来,敏求官职几度升迁,应宋庠的请求,先后担任西京通判、群牧度支判官、亳州知府、仁宗实录检讨宫等职务。
B.敏求在宋英宗死后较疏远的皇族成员什么叫候可以婚嫁这个问题,看法前后不一,因而被降为绛州知府。但同年就被召回京。
C.王安石因不喜欢吕公著而想诬陷吕公著,并传旨让敏求在诏书中说明吕公著的罪状,敏求认为不妥而没有照做,之后想辞官,但皇帝并末批准。
D.敏求在主持贤良方正的考试时,因为孔文仲对答时语言刚正不阿,所以把他放在优等的位置上,却因此又触怒了王安石。在人们为敏求的处境担忧时,皇帝却保全了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
                                                                                   
(2)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