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送宗伯乔白岩序(明)王守仁  大宗伯①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②而论学。  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到我处来论学。  阳明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送宗伯乔白岩序(明)王守仁  大宗伯①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②而论学。  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到我处来论学。  阳明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湖南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到我处来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
  我说:“学贵专。”乔先生说:“对。我小时候喜欢下棋,以至吃东西不知道滋味,入寝也不想睡觉,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大概一年就压倒了同乡的人,三年后整个城里没有可以抵挡我的人。学果真是贵专的啊!”
  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
  我说:“学贵精。”乔先生说:“对。我长大后喜欢文词,于是字字探求,句句搜集,研究各种史传,考究诸子百家,开始时企望考察到唐宋,最后渐渐深入到汉魏。学果真是贵精啊!”
  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我说:“学贵正。”乔先生说:“对。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于下棋我感到后悔了,对于文词我感到惭愧了,我不再把它们放在心上了,您认为怎样?”
  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惟精惟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我说:“行啊!学下棋虽然叫做学,学词章虽然叫做学,学道虽然也叫做学,但结果却大不一样。道就像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很少能够到达目的地。所以专于道这才能叫做专;精于道,这才能叫做精。只是专于下棋而不专于道,这种专便是沉湎;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这种精便是癖好。道可是又宽广又博大的,文词和技能从道中来,但若只拿文词和技能来做学问,离开道就远了。所以做学问不专就不能做到精,不精就不能明达其中的道理,不明达道理就不能做到真心诚意,所以古人说‘惟精惟一。’精,精到的意思,专,专一的意思。精到就能明达,明达就能真诚,所以明达是精到的体现,真诚是专一的基础。专一,是天下最大的本源;精到,是天下最大的功夫。连天地万物生成发育的大道都明白了,何况是文词技能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呢?”乔先生说:“对极了!我将在这上面用尽一生,只是后悔这已经太晚了。”
  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我说:“这岂是容易的啊!一般在高位上的人不讲究学业也很久了。从前卫武公九十岁时还向国民诏告说:‘不要因为我年老了而丢掉我’。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地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我又怎敢忘记国士因真情相交而提出的忠告呢?”   ——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
  【注释】①大宗伯:礼部尚书别称。②阳明子:指王守仁。会稽山道家称“阳明洞大”,王守仁结庐其间,故自号阳明子。③鸠:通“勼”,搜求。④僻:通“癖”,癖好。⑤卫武公:姓姬名和,西周时人。《国语·楚语上》载卫武公语:“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⑥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明子而论学——过:拜访
B.盖一年而乡之人——诎:使…折服
C.盖始而希于宋唐——迹:搜寻
D.然而其远也——归:归属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与“知天地之化育”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竹之始生,一寸萌耳
B.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C.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D.燕赵收藏,韩魏之经营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A.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B.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C.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D.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做学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
3.C
4.作者认为:①做学问,要专,要精,要正,要诚心诚意;②学无止境,做学问不应当受到年龄的限制(或:学无止境,做学问要坚持终身学习,生命不息,钻研不止)。
5.(1)三年后全城没有可以抵挡我(或:和我对抗)的。
  (2)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于下棋我感到后悔了,对于文词我觉得惭愧(或:羞愧)了,我不再把它们放在心上了,您认为怎样?
  (3)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地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菜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家修书。卒丧,同知太常礼院。
  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大常寺。
  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为大行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秩知绛州。王珪、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曰:“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然敏求议初不误,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是岁,即诏还。
  徐国公主以夫兄为侄奏官,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出之颍州。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
  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右谏议大夫奉朝请。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安石愈怒,罢文仲。人为敏求惧,帝独全护之,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邓润甫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羌,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乃加敏求龙田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礼部侍郎。(《宋史·敏求列传》有删节)
[注]①斩衰:丧服名,衰(cuī)通“縗”。“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②大行:指皇帝的葬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其议         是:赞同
B.集贤校理            加:升任
C.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之           去:离开
D.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人心            因:利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敏求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
①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
②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
③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
④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
⑤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
⑥乃加敏求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求认为石中立之孙石祖仁应为石中立穿斩衰服丧三年。后来,敏求官职几度升迁,应宋庠的请求,先后担任西京通判、群牧度支判官、亳州知府、仁宗实录检讨宫等职务。
B.敏求在宋英宗死后较疏远的皇族成员什么叫候可以婚嫁这个问题,看法前后不一,因而被降为绛州知府。但同年就被召回京。
C.王安石因不喜欢吕公著而想诬陷吕公著,并传旨让敏求在诏书中说明吕公著的罪状,敏求认为不妥而没有照做,之后想辞官,但皇帝并末批准。
D.敏求在主持贤良方正的考试时,因为孔文仲对答时语言刚正不阿,所以把他放在优等的位置上,却因此又触怒了王安石。在人们为敏求的处境担忧时,皇帝却保全了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
                                                                                   
(2)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子路问君子。(选做)
  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注释】①孙:通“逊”。②难:后患。
(1)“君子”体现了孔子对人格的追求,请概述孔子心目中“君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孔子“君子”人格观的社会价值和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厍(shè)狄士文,代人也。祖干,齐左丞相。父敬,武卫将军、肆州刺史。士文性孤直,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少读书。在齐袭封章武郡王,官至领军将军。周武帝平齐,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帝奇之,授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封湖陂(pí)县子,寻拜贝州刺史。性清苦,不受公料,家无余财。其子尝啖官厨饼,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凡有出入,皆封署其门,亲旧绝迹,庆吊不通。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有细过,必深文陷害。尝入朝,遇上置酒高会,赐公卿入左藏,任取多少。人皆极重,士文独口衔绢一匹,两手各持一匹。上问其故,士文曰:“臣口手俱满,余无所须。”上异之,别加赏物,劳而遣之。士文至州,发擿,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得千余人而奏之,上悉配防岭南,亲戚相送,哭泣之声遍于州境。至岭南,遇瘴疠死者十八九,于是父母妻子唯哭士文。士文闻之,令人捕捉,挝捶盈前,而哭者弥甚。有京兆韦焜为贝州司马,河东赵达为清河令,二人并苛刻,唯长史有惠政。时人为之语曰:“刺史罗刹政,司马蝮蛇瞋,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上闻而叹曰:“士文之暴,过于猛兽。”竟坐免。 
  未几,以为雍州长史,士文谓人曰:“我向法深,不能窥候要贵,必死此官矣。”及下车,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人多怨望。
  士文从父妹为齐氏嫔,有色,齐灭之后,赐薛国公长孙览为妾。览妻郑氏性妒,谮之于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后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忧,娉以为妻,由是士文、君明并为御史所劾。士文性刚,在狱数日,愤恚而死。家无余财,有子三人,朝夕不继,亲友无内之者。(选自《隋书·厍狄士文传》)    
  【注】①挝(zhuā):击,打。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亲旧绝迹,庆不通 吊:吊丧        
B、令人捕捉,挝捶前 盈:充满、塞满
C、及下车,执法严正 下车:初到任     
D、亲友无之者  内:入内
2、下列各句分成四组,全部表现厍狄士文严厉刻薄的一组是 ( )
①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                     
②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
③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   
④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
⑤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                 
⑥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厍狄士文家是北齐的高官世家,北齐被北周灭掉后,他闭门不出,坚持操守,反而受到周武帝的赏识任用。
B、厍狄士文为了严格执法,甚至到了为执法如山而同所有的亲友断绝关系的程度。他手下的官吏更是战战兢兢,但社会治安却非常好。
C、厍狄士文极其清正廉洁,但用法过度,因他揭发而被发配到岭南遇瘴气死掉的人有八九百,又抓捕鞭打这些人的亲戚,以至于给人以“酷吏”的感觉。
D、厍狄士文执法严明,不巴结权贵,他对人发誓说一定要依法让这些官吏死在自己手里。后来因为堂妹的事情受到牵连,在狱中愤懑而死。
4、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士文至州,发擿,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
                                                                                             
②览妻郑氏性妒,谮之于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
  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名士多附焉。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等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③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其后畿内盗贼数骇,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④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二奇逢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节选自方苞《孙征君传》)
  【注释】①国朝:指清朝。②无町畦:无隔阂,这里指不摆架子。
1.本文作者方苞是清代“_________派”的代表。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而东林诸君子为党_____________
(2)次第死厂狱_____________
(3)以严旨承宗于中途_____________
(4)有司敦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可强仕 少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B.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后序》)
C.门生亲故从相保者数百家 孔子登泰山小天下(《诸子喻山水》)
D.而目东林诸君子党 吾又何能哉(《种树郭橐驼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事例性格特点
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 (1)
(2)不慕名利、保持民族气节
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国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3)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先是,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一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且唱第后,曹泳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群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庐杞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并海囊橐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纵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瀚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但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论曰:张孝祥早负才睃,莅政扬声,迨其两持和战,君子每叹息焉。(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四十八》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并海囊橐:人名,大富豪。③行在:天子所在之地,指京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领乡书,再举里选     冠:第一
B.思退为相,擢孝祥甚     峻:急切
C.孝祥年少气锐,往往拂之     陵:顶撞,冒犯
D.汤思退秦桧之说力主和     祖:承袭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张孝祥精明能***一组是(  )     
①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  
②孝祥剖决,庭无滞讼     
③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    
④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     
⑤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    
⑥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
A.②③⑥  
B.①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折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孝祥廷试夺魁,是高宗皇帝干预的结果。高宗认为秦埙的文章说的都是他爷秦桧的话,远不如孝祥的文章,于是把他俩的名次互换。 
B.张孝祥颇有从政才能。他在抚州、平江、潭州、荆州等地任职,都取得了出色的政绩,在政坛上名声远扬;但他仕途坎坷,屡遭罢黜。     
C.张孝祥多才多艺:过目成诵,才思敏捷,擅长书法。高宗看了他写的奏章,称赞他的书法必定名传后世。他英年早逝,孝宗深感痛惜。  
D.张孝祥在和与战这两种意见中模棱两可,时人为此惋惜。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张浚主战,汤恩退主和,而这两个人都对他有知遇之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曹泳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    
                                                                                   
(2)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