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尚志斋说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尚志斋说 虞集 |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地,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溢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日:“有志者,事竟成。”又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①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高。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授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黄君:开封浚仪县人,事迹不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良尔弓 良:使……精良 B.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 嫚:慢,松弛 C.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谕:晓示 D.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审:清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 B.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和而有制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D.其始学也,犹必日志/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 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集散文多为应酬文字,对社会人情物理亦有较深刻的体悟,《尚志斋说》就是这样一篇应人之求而作的文字。 B.全文引譬设喻,对射箭的全过程及各阶段的重要性,作了简洁而不无生动的概说,以此类比“为学”目标的确立。 C.在作者看来,志不立事难成。不立靶子射箭是无法想象的,相比为学,也要有志和立志,就是要“以圣贤为准的”。 D.第四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他们或者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到“学者之欲至于圣贤”。请据文意简析“学者”要达到“圣贤”的境界,应做到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A 2.B 3.D 4.(1)起初没有确定的靶子,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 (2)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也就能够稍稍警诫了吗? (3)(我)提笔写出想说的话,不觉得他的要求(让人)烦劳。 5.①拿圣贤做标准来治学;②拜师,识友,读书,探究事理;③立志且始终不渝;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马钧传 傅玄 |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贺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日:“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团,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有人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日:“可动。”帝日:“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化百端。此三异也。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襞子日:“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 傅子见安乡侯,言及裴子之论,安乡侯又与装子同。傅子日:“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已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护,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堑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之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装子者,裴秀。安乡侯者,曹羲也。武乡侯者,曹爽也。(选自,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名巧也 巧:动听 B.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更:轮番 C.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 微:精微 D.后之君子,其鉴之哉 鉴:把……作为教训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越国以鄙远 B.能设而不能动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后之君子,其鉴之哉/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巧无益于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表现马钧“不说空话,崇尚实践”的一组是( ) ①少有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 ②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③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 ④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 ⑤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 ⑥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钧是天下之名巧,但由于他不知道自己有技术,而且还“言不及巧”,因此就没有人知道他的高超技术。 B.常侍高堂隆和骁骑将军秦朗都认为古代没有指南车,马钧也不可能做出指南车,但马钧还是制作成功了技术难度极大的指南车。于是,马钧被天下人佩服。 C.作者认为裴秀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马钧的短处是不对的,但同时指出马钧内心乖巧,不善言辞也是不对的。 D.作者爱憎分明,对科学发明予以充分肯定,对有高超的技术的马钧不被朝廷重用觉得可惜之至,谴责了对人才采取轻蔑态度的裴子、安乡侯和武安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风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阮籍、山涛,豫其流者向秀、刘伶、籍兄子咸、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遏,命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炼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乃誓不传人。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本文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览无不该通 该:通“赅”,完全。 B.君性烈而才隽 隽:超。 C.知其不可羁屈也 羁屈:束缚屈服。 D.辞致清辩 清辩:清楚明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B.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C.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3.对下列各句中的文言语法现象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句中“土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当作土木”。】 B.烈尝得石髓如饴。【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当是:烈尝得如饴石髓。】 C.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属”是通假字,通“嘱”,意思是“背诵”。】 D.康将刑东市。【这是一个被动句兼省略句,补充完整当是:康将(受)刑(于)东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嵇康的文才学识、风度仪表、性格特点以及生活追求,较为全面地给读者刻画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风流名士——嵇康的形象。 B.嵇康的好友山涛在即将离任吏部选官时,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可嵇康竟然写信给山涛宣布绝交,从中可知嵇康刚烈傲岸、任性不羁的个性。 C.吕安事件是嵇康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终招致了***身之祸。 D.纵观嵇康一生,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虚伪世俗所拘,而又重视真正的情谊;他的死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最优美、最从容赴死的风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撰上古以来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僧虔,琅邪临沂人也。年数岁,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僧虔独正坐采蜡烛珠为凤凰。弘曰:“此儿终当为长者。” 僧虔善隶书。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掘笔①书,以此见容。泰始中,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王献之②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 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僧虔曰:“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上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示僧虔古迹十一帙,就求能书人名。僧虔上羊欣所撰《能书人名》一卷。 僧虔《论书》曰: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亡曾祖领军书,右军③云“弟书遂不减吾”。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王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张翼写效,一毫无异,乃题后答,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云“张翼小人,几欲乱真”。张芝、二卫并得名前代,无以辨其优劣,唯见其笔力惊异耳。羊欣书见重一时,亲受子敬,行书尤善,正乃不称名。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谢综书,恨少媚好。谢灵运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庾昕学右军,亦欲乱真矣。(取材于《南齐书》) 注:①掘笔:秃笔。②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③右军:右军将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曾任此职,世称“王右军”。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当为长者 长者:年长的人 B.右军后进 后进:后来长进 C.天然放纵 放纵:不受约束 D.亦得入流 入流:列入流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羊欣书见重一时 B.乃题后答/正乃不称名 C.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无以辨其优劣/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 (他的)伯父王弘把孩子们聚在一起,王弘的儿子王僧达在地上蹦跳玩耍 B.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 太祖擅长书法,等到即位,(对书法还是)深爱不止 C.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你可以说是善于替自己谋虑了 D.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 (我)逝去的曾祖父王领军写信,王羲之说“老弟写信就没有丢掉我”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僧虔在孝武帝面前为求自保,不惜用秃笔写字来掩饰书法水平。 B.王献之和王僧虔都擅长书法,又都做过吴兴郡守,因此传为美谈。 C.征西将军庾翼与王羲之在书法上齐名,很多小辈都来向庾翼学习。 D.张翼和庾昕二人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5.文中说“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意思是“宋文帝的书法,自己说可以和王献之相比,但当时评议的人说‘(宋文帝的)天资高于羊欣,书法艺术所达到的程度不如羊欣’”。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对“天然”和“功夫”二者关系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砚庄记 戴名世 |
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以笔代耕,以砚代田,于义无伤,而藉是以供俯仰,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 余家世耕田读书,故称饶裕。余始祖自婺源迁桐,至先王父①凡十世,未有以授徒卖文为生者。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久之,先王父募人垦荒田数百亩,聊足自给。先人兄弟三人,而先人所分受田宅仅十之二,食指②甚多,不能给,于是始授徒他方,以糊其口,而匮空日益甚。先人既没,所遗债负若干,余次第偿之,丧葬之事,余独任其费,而所遗田宅及室中?之需尽归于吾弟。余脱身游,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东西奔走,何啻二三万里!所与士大夫交游颇多,然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而每岁所获存家中,尽为戚党奸人盗去。计自岁丁卯至壬午,凡十五六年,存与友人赵良治所者凡千金。是时吾县田直甚贵,而良治为余买南山冈田五十亩,并宅一区。田在腴瘠之间,岁收稻若干。屋多新筑,,颇宏敞,屋前后长松不可胜计。良治复代余名堂额曰“砚庄”,而余以岁壬午冬自江宁归居于此。家众凡十馀人,皆游手惰窳③,不谙种植,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而余遂不能常居砚庄,每岁不过二三阅月,即出游于外,奔走流离,而余已浸寻④老矣。 余之归也,年已五十,尚无子,家之人遂有觊觎此土而欲攘而有之者。余自维潦倒一生,未曾凭藉先世尺寸,忧愁勤苦之馀,仅仅有此,皆得之笔耕,用以休息馀年,终吾世则已矣,遑惜其后哉!请姑待之。(选自《南山集》) [注]①王父:祖父。②食指:家中人口。③窳:懒惰。④浸寻:渐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藉是以供俯仰 藉:凭借 B.是时吾县田直甚贵 直:一直 C.不谙种植 谙:熟悉 D.余自维潦倒一生 维:思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叙述自己之“穷”的一组是( ) ①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 ②食指甚多,不能给 ③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 ④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 ⑤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 ⑥出游于外,奔走流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关爱弟弟,独自承担了父亲丧葬费用,还将父亲留给的田宅和家中所需都留给了弟弟。 B.砚庄屋多新筑,宽敞宏阔,苍松环绕檐前屋后。这些描写表现出作者高远的志向和高洁的志趣。 C.赵良治所题“砚庄”之名,既体现了庄主的文人身份,又暗示了田庄是主人靠“笔耕”的收入购建的。 D.文章叙事井然,感情真切,字里行间表露了一个贫穷之士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的忧忿之情。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之人遂有觊觎此土而欲攘而有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