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放鹤亭记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放鹤亭记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傈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呜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本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纵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无损者/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的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 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C
4.D
5.(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盗有***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递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世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              回:返回
D.亦以是其身            持: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②不如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初彭州,母夫人老,不果行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之兴怀
C.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藏者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势弱于秦
D.①使之游,待之极厚 ②有志力,而又不随以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章,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游褒禅山记》作者无论是记游还是描写都有着怎样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登泰山记
薛福成
  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夐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唏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窃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主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项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本文有删改)
  [注]①夐(xiòng):远。②撄(yīng):扰乱,干扰。③罫(guǎi):方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纡道泰安,观形势——形势:地势
B.所历未兹山百一——逮:达到
C.则状之不可胜也——状:景色
D.而物之殊形趣——诡:奇异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登山感悟的一组是(     )
①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
②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
③异境顿辟,睹所未见
④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
⑤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⑥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沉醉。
B.作者认为,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使人心胸宽广,超越世俗。登上像泰山这样的地方,站在尘俗之外看清万物,可以使人不受蒙蔽。
C.文章首先以抒发登高望远的感慨开头,然后记叙了作者登山的缘由,描绘了奇异美丽的山景,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
D.文章的描写议论精当。形象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感泰山的博大与壮美;深刻精辟的议论又使文章意蕴深厚,给人以启迪。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华山之阳”指的是(     )
A.华山东面
B.华山西面
C.华山南面
D.华山北面
2.和例句中“者”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鞣使之然也
C.人马烧溺死甚众
D.然力不足,亦不能至也
3.选文第二自然段对前后两个洞进行了比较,请概括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痰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朱君为之——令:让,叫
B.君至而为亭,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悉:全部,都
C.夫人物之好恶必以类——相:互相
D.人之也敢自逸——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留山中,其石相望/使记其作亭
B.夫所以作亭之意,直好山乎/夫环顾身无可忧
C.成仁之名不夺其志/君至为亭
D.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求其疾忧/驾言出游,写我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 “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了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