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夭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雨,何也:________
(2)水火不积,则晖润不:________
(3)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方式及意义。
(1)大天而思之:_______
(2)孰与物畜而制之:_______
(3)孰与骋能而化之:________
(4)思物而物之: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自然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祭神求雨。(2)大。(3)显著。
2.(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伟大。
  (2)名词作状语,当成物。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变化。
  (4)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物。
3.(1)发生日食、月食的时候采用一些办法来营救太阳和月亮,天旱了祭神求雨,占卜算卦然后决定大事,(君子)不认为这样做能得到祈求的结果,做这些事只是作为应对事件的文饰。
  (2)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
4.这一段集中反映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认为人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天地万物都能为人类服务,并且使万物能更多、更好、更快地成长。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之,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予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禾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平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施设亦皆所见闻而已——素:平素
B.讲章句、文字而已——课:抄写
C.而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
D.故其俗而不杂——一:统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州之士满二百人,得立学——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去——人非生知之者
C.即民钱作孔子庙相如——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来四方游贩之民——问征夫前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日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于钦,宾二州,蜀亦有桂。桂之用于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于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经带,味最沉烈,于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菜干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眷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1.写出以下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取未放之藁之(     )
(2)固知古人制字为不云(     )
2.加粗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惠子梁,庄子见之。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1)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鸡,子知之乎?夫鹓鸪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鸱之,仰而视之曰:‘吓!’(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相:_________
(2)往:_________
(3)或:_________
(4)过:_________
2.正确翻译画线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确定文中两组比拟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袍,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管仲。鲍叔进曰:“***之齐,是戮齐也;***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谬。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比: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
B.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齐——赵尝五战
D.君何不***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不辜人也,抱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指出下列句子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
(2)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
(3)从而誉之: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其不义又甚人人园圃窃桃李。__________
(2)从而誉之,谓之义。__________
(3)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
3.下面对文段的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人园圃,窃其桃李,尽管不义,然而众人纷纷指责,掌权者重重处罚,实有点小题大做。
B.文章把“亏人自利”视为不义行为,把矛头直指非正义战争,这一主旨是采用开篇点题的方法揭示的。
C.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牛马、***人越货这四种行为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与下文的侵人之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D.文章思想内涵极为深刻,反映了民众的呼声,艺术手法效果突出。正因如此,文章让人常读常新,屡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