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寥贫而尚节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寥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贵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令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昊,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以身居作——居作:作佣人 B.鸿并绝不娶——并:全部 C.简斥数妇——简:直接 D.无乃欲低头就之乎——就:投身、屈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 B.因为执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 C.今乃衣绮缟,傅粉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D.以观夫子之志耳/舞幽壑之潜蛟(苏轼《赤壁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尚节介”的一项是( )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 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隐居,本意并非厌世,所以后来他又从霸陵山中移居到了吴地;他死后人们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从此就认定了丈夫隐居之志十分坚定,于是与其隐居山林。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 2.A 3.C 4.D 5.(1)曾经不慎遗留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把猪全部拿来赔偿给他们。 (2)于是改变成(梳着)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家务来到梁鸿的面前。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没:淹没、遮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肝胆为之悼栗——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预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徐孺子祠堂记 曾巩 |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经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①,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②之意为记焉。 【注】①中牢:祭拜时用的羊猪两种牲口。②出处:出仕和退隐。 1.下列对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多豪杰特起之士——特起:杰出的 ②而织罗钩党之狱起——织罗:虚构 ③而其行弥励——励:振奋 ④太尉黄琼辟皆不就——辟:征召 ⑤抗其节于乱世——抗:抵御,抵抗 ⑥于孺子墓隧种松——隧:墓道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证明徐孺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处世哲学的一组是( ) ①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 ②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③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④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 ⑤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间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孺子是一位隐士。第1段交代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高度评价“正道直言”“趋死而不避”的党锢诸贤,并把“汉能以亡为存”的功劳归于他们,是为徐孺子作陪衬。 B.第2段是全文的中心段落。作者简述了徐孺子的事迹,将他与党锢反复对比,虽然也肯定这两种人“志于仁一也”,但作者无疑更欣赏徐孺子能正确处理行藏进止的处世方法。 C.作者在第3段记述了立祠的地点、时间及经过。同时,也交代了立祠和作记的目的。文字繁简得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水到渠成,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是作者纪念前贤的一篇力作。作者怀着“与古人同在”的思想感情来评价、赞颂徐孺子,同时,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宣扬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哲学。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间巷,独称思至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焕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大定——大定:基本稳定 B.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降下:攻克,占领 C.与天下同利也——天下:大家,指刘邦的臣属 D.给馈饷,不绝粮道——馈饷:粮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临江王焕为项羽叛汉/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B.战胜而不予人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C.其归者复之六岁/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此三者,皆人杰也 3.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月而降,***之洛阳——指代前文的“焕” B.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指代“其归者” C.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指代城池 D.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指代子房、萧何、韩信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说明高祖取得天下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 ②陛下慢而侮人 ③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④与天下同利也 ⑤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⑥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起、王陵说高祖刘邦性情傲慢而且好侮辱人,但他能和大家共享利益,所以大家愿意为他效力。 B.高祖称赞子房、萧何、韩信三人都是人中俊杰,说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们。 C.“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是汉高祖成就帝业之后,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饱含东方哲人的睿智命题的具体阐释。 D.此段对话充分显示了刘邦作为一代开国帝王,富于政治远见,勤于思索,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雄才大略。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 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 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被创流血,至难也——碧水东流至此回 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若风之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已:完毕 B.木直中绳——中:符合 C.鞣以为轮——为:成为 D.金就砺则利——就:凑近 2.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B.冰,水为之(判断句)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省略句)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用法及词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中加粗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位卑则足羞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5.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枯干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枯干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枯干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成这样的缘故。 D.即使又枯干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6.上文中,作者所表明的学习态度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学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