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徐孺子祠堂记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徐孺子祠堂记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徐孺子祠堂记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经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注】①中牢:祭拜时用的羊猪两种牲口。②出处:出仕和退隐。
1.下列对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多豪杰特起之士——特起:杰出的
②而织罗钩党之狱起——织罗:虚构
③而其行弥——励:振奋
④太尉黄琼皆不就——辟:征召
其节于乱世——抗:抵御,抵抗
⑥于孺子墓种松——隧:墓道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证明徐孺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处世哲学的一组是(     )
①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
②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③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④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
⑤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间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孺子是一位隐士。第1段交代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高度评价“正道直言”“趋死而不避”的党锢诸贤,并把“汉能以亡为存”的功劳归于他们,是为徐孺子作陪衬。
B.第2段是全文的中心段落。作者简述了徐孺子的事迹,将他与党锢反复对比,虽然也肯定这两种人“志于仁一也”,但作者无疑更欣赏徐孺子能正确处理行藏进止的处世方法。
C.作者在第3段记述了立祠的地点、时间及经过。同时,也交代了立祠和作记的目的。文字繁简得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水到渠成,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是作者纪念前贤的一篇力作。作者怀着“与古人同在”的思想感情来评价、赞颂徐孺子,同时,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宣扬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哲学。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间巷,独称思至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C
4.(1)(一百余年间)掌握强大权力、存着非分企图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他们都迟疑不决,不敢行动。
  (2)东汉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年了,生前富贵而死后埋没无闻的人不计其数。孺子不出乡里,独独被人们称扬思念到今天。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焕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大定——大定:基本稳定
B.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降下:攻克,占领
C.与天下同利也——天下:大家,指刘邦的臣属
D.给馈饷,不绝粮道——馈饷:粮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临江王焕项羽叛汉/此其所以我擒也
B.战胜不予人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
C.归者复之六岁/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D.项氏之所以失天下何/此三,皆人杰也
3.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月而降,***洛阳——指代前文的“焕”
B.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一岁——指代“其归者”
C.所降下者因以予——指代城池
D.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指代子房、萧何、韩信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说明高祖取得天下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
②陛下慢而侮人
③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④与天下同利也
⑤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⑥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起、王陵说高祖刘邦性情傲慢而且好侮辱人,但他能和大家共享利益,所以大家愿意为他效力。
B.高祖称赞子房、萧何、韩信三人都是人中俊杰,说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们。
C.“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是汉高祖成就帝业之后,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饱含东方哲人的睿智命题的具体阐释。
D.此段对话充分显示了刘邦作为一代开国帝王,富于政治远见,勤于思索,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雄才大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也——正:正确
B.死不还——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而民和——唱:倡导……
D.其党与——察:仔细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被创流血,难也——碧水东流此回
B.然越人为以求荣也——若风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熙——群贤毕至,少长
D.圣王在上,明好恶示之——各小大之材处其位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完毕
B.木直绳——中:符合
C.鞣以轮——为:成为
D.金砺则利——就:凑近
2.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B.冰,水为之(判断句)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省略句)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用法及词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蓝③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②寒水④取之于蓝,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中加粗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
B.位卑足羞
C.知明而行无过矣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与斗卮酒
5.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枯干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枯干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枯干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成这样的缘故。
D.即使又枯干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6.上文中,作者所表明的学习态度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学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5题。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充乎天地之间,其气之小大——称:相称,符合
B.思之至深,以为文者之所形——气: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太尉以才略天下——冠:位居第一
D.将以治其文,且学为政——益:好处
2.选出与例句中“其”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
例句: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A.称其气之小大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3.下列各句中,与“而辙也未之见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C.刚19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干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D.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淡泊、秀杰清落。
5.翻译下列句子。
(1)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1.作者以兵家术语____________来阐述为文之道。
2.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什么?
笔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4.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的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5.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