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日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①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迟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③迟(qǐ):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伞盖,不为枕障也——障:屏障 B.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文:花纹 C.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野:民间 D.有四松焉,形堰神飞——堰:同“偃”,仰面倒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描写翠微山自然、人文景物特点的一组是( ) ①忽然慕小,感慨慕高 ②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 ③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 ④山之整有泉,日龙泉,澄澄然渟其间 ⑤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 ⑥有四松焉,形堰神飞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游记,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深通世故,显得新鲜活泼,亲切有趣。 B.作者借翠微山刻画了清朝一类在朝廷居官不高不低,为人通融方便,对权贵不附不违,情操雅俗适度的士大夫形象。 C.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构思独特而巧妙妥帖,传神见情而手法高妙,抒情、说理不着一字议论,尽以写景表现, D.文章末段写翠微山四松“肃”、“直”、“天地间不可无是松”,意谓翠微四松的性格正直坚定,天地赖以支柱,缺少不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 2.D 3.C 4.(1)它和西山既分离又相互连接,不想成为主峰,又耻于依附西山。 (2)寺外有一块石碑,碑文语言清丽平和,是康熙时期的文人撰写的。 (3)邓尉山的松树潇洒,翠微山的松树肃穆;邓尉山的松树古朴怪异而洒脱,翠微山的松树古朴而率直。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雪窦游志 [元]邓牧 |
岁癸巳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岩”,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鸣飞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 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覆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植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临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覆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艳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亦兴尽,不暇登陟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益涩,曳舟不得进——涩:不通畅 B.次大亭,值路所入——值:面对 C.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图:图画 D.不可殚状——状:叙述,描写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雪窦山风光奇崛秀美的一组是( ) ①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②有曰“仙人岩”,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 ③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④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 ⑤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 ⑥周览诸山,或绀或苍,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不可殚状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闻胜而往写到游毕兴尽,起结自然,首尾一体。中间记叙游程,由江行、溪行而陆行、山行,按照行程的顺序写来,使文章层次分明。 B.作者虽为游山,却又处处写水,有流泉、飞瀑,有圆池、深潭;这正是江南特色、吴越风光——山水旖旎绝美,字里行间溢出鲜活灵秀之气。 C.邓牧认为:“文章当出胸臆,自成一家。”本文语言简洁,文笔清新,格调高雅;在行文中时时夹叙夹议、借景抒情,是一片托物言志的妙文。 D.本文以刻画景物为主,描写生动,颇有情致,兼及行程所见之人情风习,记叙亲切;作者又有时缘景而发,略露其超然尘俗之想与世无知音之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岩”,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植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李白诗集》后序 [宋]曾巩 |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抵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鳞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遏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广:增补 B.以女妻白——妻:嫁给 C.坐系浔阳狱——坐:因为 D.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报:回复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作者重新编辑《李白诗集》或写下这篇序文原因的一组是( ) ①《李白诗集》二十卷,……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 ②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 ③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④白之诗,连类引义,……近世所未有也 ⑤《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郎,……,皆不合于白之自叙 ⑥《旧史》称“……”,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诗集》原有七百七十六篇,后经宋次道增补,成为一千零一篇,杂著六十篇。作者就是在宋次道编本的基础上予以重新排序编订的。 B.李白是唐代蜀郡人,曾经隐居山中,后来广泛游历,先后到过荆楚、齐鲁、洛阳、浔阳、宿松等地,有时“一日千里”有时“终年不移”。 C.在安史之乱中,李白曾经在永王李磷帐下为幕僚,也正因此被流放夜郎。遇赦回到浔阳,又因故被关进监狱,是宋若思最终释放了他。 D.李白的诗,虽然大多都不符合当时诗歌创作的法度、规范,但其诗词句博大奔放,隽永奇伟,表现出奔逸的才气,宏伟奔放的志向气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定法 韩非子 |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注],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对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饬于官之患也。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商君虽十饬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不勤饬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问者曰:“主用申子之术,而官行商君之法,可乎?”对曰:“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也。申子言:‘治不逾官,虽知弗言。’治不逾官,谓之守职也可;知而弗言,是不谓过也。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矣?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剂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本文有删改) [注]公孙鞅:商鞅。下文“商君”也是指商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不可程也——程:衡量,比较 B.此臣之所师也——师:遵从,学习 C.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称:符合,相当 D.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已:过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术和法是帝王治理国家必用的手段的一组是( ) A.①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②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 B.①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②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C.①君无术,则蔽于上②商君虽十饬其法,人臣反用其资 D.①治不逾官,谓之守职也可;知而弗言,是不谓过也②臣无法,则乱于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术和法是帝王治国必用的手段,就像食物和衣服是人生活必需的物品一样。如果没有术,那么对国君就会有害;如果没有法,百姓就会作乱。 B.作者阐述单独运用术治和单独运用法治的不同情形,说明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术治和法治必须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C.作者认为申不害的术治中有一条“治不逾官,虽知弗言”,是错误的,统治者的术治应该是让官吏们把知道的说出来,这样统治者才能集思广益,作出正确判断。 D.作者认为商鞅的法治中把打仗与当官挂钩也是错误的,打仗与当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可商鞅把它作为法治的主要内容,可见商鞅的法治还是有欠缺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不勤饬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率性篇第八(节选) 王充 |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 召公戒成王曰:“今王初服厥命,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生子”谓十五子,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诗》曰:“彼姝者子,何以与之?”传言:“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青赤一成,真色无异。是故杨子哭歧道,墨子哭练丝也,盖伤离本,不可复变也。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王良、造父称为善御,能使不良为良也。如徒能御良,其不良者不能驯服,此则驵工庸师服驯技能,何奇而世称之?故曰:王良登车,马不罢驽;尧舜为政,民无狂愚。传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圣主之民如彼,恶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徒闻风名,犹或变节,况亲接形,面相敦告乎!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未入孔子之门时,闾巷常庸无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恶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损,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审:仔细 B.竟在化不在性也——竟:居然 C.皆任卿相之用——任:胜任 D.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效:证明 2.下列句子中,全都可以直接作为“善恶可以转变”的依据的一组是( ) ①其善者,固自善矣 ②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 ③夫人之性犹蓬纱也 ④尧舜为政,民无狂愚 ⑤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 ⑥卒能政事,序在四科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与子经过培养、勉励、引导以后,可以将生性中的恶逐渐向善的方面转化,成为和他与生俱来的品性一样的优良品格。 B.杨子和墨子对行路和染丝哭泣的本意在于都担心离开了正道或本色不能再改变,这显示了对人的德性最初培养的重要性。 C.王良、造父能够把不好的马驯成好马,尧舜、桀纣治下的百姓具有不同品行,都说明了教化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D.孔子的七十位弟子原本是平凡无奇的人,但进入孔子门下学习后,全都有了显著提高,就连最不顺服的子路也能办理政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徒闻风名,犹或变节,况亲接形,面相敦告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说车赠杨诲之① 柳宗元 |
杨诲之将行,柳子起而送之门,有车过焉,指焉而告之曰:“若知是之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而不良,则速坏;工之为功也,不攻,则速败。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方之所谓者箱也,圆之所谓者轮也。匪箱不居,匪轮不涂。吾子其务法焉者乎?”曰:“然。” 曰:“是一车之说也,非众车之说也,吾将告子乎众车之说。祥②而旷左,革而长毂以戟,巢③焉而以望,安以爱老,辎以蔽内,垂绥而以畋,载十二旒,而以庙以郊以陈于庭,其类众也。然而其要,存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也。是故任而安之者箱,达而行之者轮,恒中者轴,挶而固者蚤,长而桡,进不罪乎马,退不罪乎人者辕,却暑与雨者盖,敬而可伏者轼,服而制者马若牛,然后众车之用具。 今杨氏,仁义之林也,其产材良。诲之学古道,为古辞,冲然而有光,其为工也攻。果能恢其量若箱,周而通之若轮,守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乎内若轴,摄之以刚健若蚤,引焉而宜御乎物若辕,高以远乎污若盖,下以成乎礼若轼,险而安,易而利,动而法,则庶乎车之全也。《诗》之言曰:“四牡騑騑,六辔如琴。”孔氏语日:“左为六官,右为执法。”此其以达于大政也。凡人之质不良,莫能方且恒;质良矣,用不周,莫能以圆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遇阳虎必曰诺,而其在夹谷也,视叱齐侯类畜狗,不震乎其内。后之学孔子者,不志于是,则吾无望焉耳矣。” 诲之吾戚也,长而益良,方其中矣。吾固欲其任重而行于世,惧圆其外者未至,故说车以赠。 [注]①此文为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②祥:丧葬。③巢:代指嘹望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其要,存乎材良而器攻——要:需要 B.果能恢其量若箱——恢:使……扩大 C.则庶乎车之全也——庶:差不多 D.不志于是,则吾无望焉耳矣——志:立志 2.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车子得以“载负重物而在世上行走”的条件的一组是( ) ①材良而器攻 ②工之为功也 ③圆其外而方其中也 ④达而行之者轮 ⑤却署与雨者盖 ⑥服而制者马若牛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车辆须外圆内方才能成为有用的车,外圆是为了滚动,内方是为了载重,没有了内方就失去了车的载重本质,人也必须如此才能成为君子。 B.车能“任重而行于世”,是由于材料好而且制造得牢固和制造工艺精巧,这暗示了杨诲之虽然材质良好,但仍然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C.文章对于孔子有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一方面肯定了他在大政方面的准确认识,另一方面也批评了他唯唯诺诺,面对齐侯的无端叱骂,内心竟没有震动。 D.作者以车作比喻,是劝告对方既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又要在具体方法上注意策略,随时灵活变通,这是柳宗元经受政治挫折后对自身行事的经验总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不罪乎马,退不罪乎人者辕,却暑与雨者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人之质不良,莫能方且恒;质良矣,用不周,莫能以圆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