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①?”(孟子)曰:“我知言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①?”(孟子)曰:“我知言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③也。是集义所生者④,非义袭而取之也⑤。行有不慊⑥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⑦;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⑧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⑨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①恶乎长:擅长什么。②知言:分析辨析言辞。③馁:缺乏力量。④是集义所生者:是说平日行事,都合于义,日积月累,然后自然产生浩然之气。⑤非义袭而取之: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⑥慊(qiè):足。⑦正:中止。⑧闵:忧虑。⑨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1)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2)孟子“养气”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为后来学者所阐发。北宋苏辙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苏辙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B (2)苏辙认为作家的“气”决定了他的“文”,即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作家可以通过“养气”提高自己对文学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以上选文是关于人际交往的,这样做同时也体现了孔子思想中怎样的重要原则?用四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教导子贡的交友之道,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对朋友不负责任,但更有人认为并非不负责任,而是体现了以自主、独立、平等的个体关系为基础的交往准则,对后一种说法,你认同吗?请阐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篇》) ②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篇》)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就不能整天想着自己的小家,过小日子。 B.一个士行事要有廉耻之心,到外面为社会做事,要不辱使命。 C.一个士在行事上要有标准,坚决不做耻辱之事,不欺辱自己的君主。 D.一个真正的士,就应忠于自己的人格,忠于国家,做对国家有利的事。 2.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六)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七)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离娄》下二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无耻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B.孟子认为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就赶不上别人。 C.孟子认为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D.孟子认为行事过程中处在两难的情况下要以知耻为行事标准,否则有损于义。 2.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中耻的对象是什么,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