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开元元年,卢怀慎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黄门监。薛王舅王仙童暴百姓,宪司按得其罪,业为申列,有诏紫微、黄门覆实。怀慎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开元元年,卢怀慎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黄门监。薛王舅王仙童暴百姓,宪司按得其罪,业为申列,有诏紫微、黄门覆实。怀慎与姚崇执奏:“仙童罪状明甚,若御史可疑,则它人何可信?”由是狱决。怀慎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专,时讥为“伴食宰相”。又兼吏部尚书,以庆乞骸骨①,许之。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成。遗言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帝悼叹之。 怀慎清俭不营产,服器无金玉文绮之饰,虽贵而妻子犹寒饥,所得禄赐,于故人亲戚无所计惜,随散辄尽。赴东都掌选,奉身之具,止一布囊。既属痰,宋璟、卢从愿候之,见敝篑单藉,门不施箔。会风雨至,举席自障。日晏设食,蒸豆两器、莱数桮而已。临别,执二人手曰:“上求治切,然事固久,稍倦于勤,将有怪人乘闯而进矣。公第志之!”及治丧,家亡留储。帝时将幸东都,四门博士张晏上言:“怀慎忠清,以直道始终,不加优锡,无以劝善。”乃下制赐其家物百段,米粟二百斛。帝后还京,因校猎鄂、杜闻,望怀慎家,环堵庳陋,家人若有所营者,驰使问焉,还白怀慎大祥②。帝即以缣帛赐之,为罢猎。经其墓,碑表未立,停跸临视,泫然流涕,诏官为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颇为之文,帝自书。(节选自《新唐书·卢怀慎传》,有删改) 【注】①乞骸骨:即请求辞官回家,意思是请国君赐还自己的身躯回家。②大祥;丧祭名,父母死后,二十五个月而祭称大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止一布囊——止:只 B.见敝箦单藉——藉:草垫 C.公第志之——志:记述 D.停跸临视——跸: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行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御史可疑——若入前为寿 B.以疾乞骸骨——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家亡留储——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D.驰使问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中可看出卢怀慎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 ①仙童罪状明甚,若御史可疑,则它人何可信 ②故事皆推而不专,时讥为“伴食宰相” ③奉身之具,止一布囊 ④敝箦单藉,门不施箔 ⑤于故人亲戚无所计惜 ⑥望怀慎家,环堵庳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卢怀慎担任黄门监时,有诏命卢、姚二人覆核查实薛王舅王仙童暴虐百姓一案,他们两人对御史台办案表示怀疑。 B.卢怀慎与姚崇共同执掌朝政,他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凡事推重姚崇,概不专断。 C.卢怀慎并非凡庸之辈,他对玄宗“享国久,稍倦于勤,将有愉人乘间而进”的分析是非常深刻且颇有预见性的。 D.卢怀慎身居高位,甘于清贫,房屋破旧,竟不能遮风避雨,治理丧事,家中没有积蓄,临终之际仍心忧国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得禄赐,于故人亲戚无所计惜,随散辄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怀慎忠清,以直道始终,不加优锡,无以劝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 (2)B (3)D (4)A (5)①他所得到的俸禄赏赐,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随给随无,很快散尽了。 ②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如果不对他加以优厚的赏赐,那就没办法鼓励人们去做善事。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令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 B.禄秩优厚——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觉自死——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给加粗的句子断句。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5.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伏。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节选自《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惭负长者,随所刑罪——负:对不起 B.未尝疾言遽色——遽:急躁 C.齐之以刑——齐:整治 D.其性度如此——度:推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认者得牛而送还——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C.故吾惧其死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宽尝于坐被酒睡伏——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刘宽“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 ①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②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③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 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宽为人宽容,在一次外出途中,有个丢失牛的人误认了刘宽的牛,事后刘宽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人,反而对其人宽慰有加,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美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而对犯有过错的属吏,他只是象征性地表示羞辱,从不施加刑罚;政务上如果有了功绩,就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及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他的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已穿好官服准备上朝的时候,让侍女故意用肉汤污其官服来试其会不会发怒,但刘宽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原弊 [宋]欧阳修 |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 B.场功甫毕——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 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成共言妖恶大故,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为忠、平所诬——诬:诬陷 B.冀以自明——冀:希望 C.左右方引去——引:拉 D.帝意解——解:解释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 ②(屠)以刀劈狼首 B.①乃上言建等无奸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C.①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实事求是的一组是( )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无奸 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⑤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到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后大怒,令寒朗等把与案子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受楚王一案牵连,已经有不少人蒙冤,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敢以情恕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多哉——多:称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此则寡人之罪也 D.舜不穷其民力/樊哙侧其盾以撞 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御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御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御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