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有夫妇其子不孝者。——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至富贵。——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追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
A.天子宁有种邪——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而充无厌之欲
D.重荣怒,执拽剌——此晋万世耻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其子,继母则提剑***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B
4.(1)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2)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恭敬。
B.兴辽东之役——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命——堪:忍受
D.之军法从事——动:招致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乃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有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语云: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世祖曰:“天以赐汝,焉用献!”对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后与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多所裨益,而言不外泄,帝深爱之。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帝欲选民间童女充后宫;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山后盐禁,久为民害,皆奏罢之。民为之立祠。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特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立,桑哥用事,奏上都留守司钱谷多失实。召留守忽剌忽耳及仁杰廷辨,仁杰曰:“臣汉人,不能禁吏戢奸,致钱谷多耗伤,臣之罪。”忽剌忽耳曰:“臣为长,印在臣手,事未有不关白而能行者,臣之罪。”帝曰:“以爵让人者有之,未有争引咎归己者。”置勿问。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车驾春秋行幸,出入供亿[注],未尝致上怒。其妻刘没,帝欲为娶贵族,因辞,乃娶民间女,已而丧明,夫妻相敬如初,未尝置媵妾。大德九年,年七十二,请老,归第。后成祖崩,仁宗入清内欲有所咨访,诏赴阙,行至樊桥而卒。(节选自《元史·贺仁杰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室于毁垣中——治:修筑
B.臣不敢,愿以助军——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情况
D.为留守者半——居: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闻汝母来,可持归养——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
B.辞不许,归白母——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有司买物,多非土产——尔无忘乃父之志
D.帝欲娶贵族——谁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贲害怕因意外获金而招致祸患,就以“助军”为由将大部分所获之金献给了受诏征云南的世祖。世祖任命其子贺仁杰为宿卫。
B.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C.皇帝根据桑哥的反映,要忽剌忽耳与贺仁杰到朝廷说清钱粮管理的问题,他二人都主动承担责任,皇帝为之感慨,就不再追究这件事情了。
D.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出身低微、双目失明的妻子,贺仁杰的所作所为都无不妥。仁宗即位后,召请告老归乡的贺仁杰赴京,他却在应诏途中去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之,以勋旧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年得之友人所者——遗:赠送
B.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
C.必尽其所有而后快——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一砚之用,不知为古也——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善鉴万类;
C.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也——正:正确
B.死不还——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而民和——唱:倡导……
D.其党与——察:仔细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被创流血,难也——碧水东流此回
B.然越人为以求荣也——若风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熙——群贤毕至,少长
D.圣王在上,明好恶示之——各小大之材处其位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