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羚,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账目清楚,收支平衡。②⑤:官名。③羚:公羊。④累绁:用绳索捆绑。⑥粥:卖。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嗣懿子曰——诫:告诫
B.已而鲁,斥乎齐——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偏僻
D.吾即,若必师之——没: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斥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今之人
B.处辟,行中正  庄生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
C.孔子行  项王乃许之,得汉中地
D.鲁大夫孟釐子病死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3.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有“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吾即没,若必师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B
4.C
5.(1)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2)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3)“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篇古文(节选),回答文后问题。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僚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注】本文作于苏轼被贬徐州知府期间。
  “东坡为文,随物赋形,惟意所到,无复滞碍。”古人之说极有见地。请从“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观点出发,赏析这段文字的行文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向秀《思旧赋序》,完成下面的任务。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注】①《思旧赋》是向秀为嵇、吕二人写的抒情小赋。其中序言叙事见义,简而有法,历来被视为全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秀,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吕安等人交厚。嵇康,“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对当权者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居止:住处,这里引申为关系密切。②志远而疏:志向高远但疏于人事。心旷而放:心性旷达,游离于世俗。③见法:即伏法。指嵇康和吕安被司马氏***害之事。吕安之兄吕巽霸占了吕安的妻子,反诬之不孝,吕安请嵇康为他辩解,于是二人一同为司马氏所***。④《晋书》记载嵇康临刑时,顾视日影,索琴弹奏《广陵散》,并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就命:死亡。⑤“逝”此处做助词解,此句意与“余将西行”同。⑥于时:在这个时候,当时。薄:迫近。虞渊:传说中的日落之所,《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⑦曩(nǎng)昔:从前。游宴之好:畅游和欢宴的快乐。
作者写到二人的悲惨遭遇,为什么以“其后各以事见法”一语带过?文中两处情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请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赏析下面的文章。(150字左右)
  某以为天下之为食者莫劳于农,而莫不害于农,农之力至于今极矣。嘘牛而耕,曝背而耘,一人之劳不能给二人之食;水旱霜雹,螟蝗蟊贼,凡害于稼者不论也。用兵以来,调度百出,常赋所输,皆创夷之民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妻子,而以之佐军兴者。兵则恃农而战,农则恃战而耕。朝廷旰食宵衣,惟谷之恤,劝农冠盖相望于道。廪人之制非不具备,而有司或不能奉承。精粗之不齐,陈腐之不知,度量之不同,簿领之不一,收贮之不谨,启闭之不时,诃禁之不严,检察之不恒,冒滥之不究,请托之不绝,一隙所开,百奸乘之。百家之所敛,不足以给雀鼠之所耗;一邑之所入,不足以补风雨之所败。四方承平,粒米狼戾时然且不可,况道瑾相望之后乎?然则有能为国家重民食而谨军赋者,业文之士宜喜闻而乐道之也。
  【注】①农之力至于今极矣朔殳民现在的力量很困乏了。②蟊贼:指害虫。③调度百出:(常税之外的)征税花样百出。④军兴:起兵,用兵。⑤廪人之制:仓库制度。⑥狼戾,即“狼藉”,指浪费。⑦道瑾相望:道上饿死人不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痰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痰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
  信乃令军中毋***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麾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日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信)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选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大将之旗鼓——建:建造
B.诸将首虏——效:呈献
C.此在兵法,诸君不察耳——顾:只是
D.其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连:联合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信用兵“用权谋”的一组是(     )
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②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
③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④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⑤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⑥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军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及说今日破赵会食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
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地形,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陉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之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乃令军中毋***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予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覆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从政者而——殆:危险
B.使子路问焉——津:渡口
C.而谁以之——易:交换
D.援而不——辍:停止
2.选出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楚狂接舆歌过孔子曰/趋辟之
B.是鲁孔丘/丘不易也
C.何德衰/不得与
D.而谁易之/子路行
3.下面对这段选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B.接舆经过孔子时的狂歌,把自己比作衰退的凤凰,委婉地规劝孔子趁早退出从政之路。
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D.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人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