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贺小传李商隐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贺小传李商隐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3 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贺小传李商隐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驢,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xū:忽然)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嘒(huì)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奉礼太常,当世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苦吟书 疾:快速
B.恒小奚奴,骑距驢 从:使……跟从
C.非大醉及吊丧日,如此 率:全都
D.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死 竟:居然
2.作者与杜牧一样“状长吉之奇甚尽”,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这一写作特点的一组是(     )
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②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
③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④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⑤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⑥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最早了解李贺才华,杜牧曾为李贺集写序并详细描写他的奇异之处。李商隐依李贺之姊所叙写下本文,主要掇取轶事遗闻,有别于史传写法。
B.李贺的诗歌创作往往心有所感,援笔即书,从不先得题然后为诗,而是思量牵合、规定程限。诗作完成后常常弃置不再过问,所以,他的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C.绯衣人召李贺白日升仙的记载,虽然虚妄怪诞,但是作者言之凿凿,既表现了对李贺英年早逝的悲哀,也为这位旷世奇才的诗人的去世渲染了奇幻色彩。
D.末段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其中亦有借题发挥之意。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B
4.(1)【译文】:嫁到王家的李长吉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2)【译文】:天帝建成了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文。天上的差事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
  (3)【译文】:(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 文言文,完成1~4题。李仕鲁传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1.对下列句子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从之,尽受其学——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者也——济:渡过
C.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视:和……比较
D.皆其品秩——高:提高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⑤章数十上,亦不听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鄱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著名儒士,并于洪武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人也。祖斐,齐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阳塘侯。父益之,梁云麾将军,新蔡、义阳二郡太守。
  悉达幼以孝闻,起家为梁南平嗣王中兵参军。侯景之乱,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时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幼以归焉。悉达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地。使其弟广达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景平,梁元帝授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
  敬帝即位,王琳据有上流,留异、余孝顷、周迪等所在锋起。悉达抚绥五郡,甚得民和,士卒皆乐为之用。琳授悉达镇北将军,高祖亦遣赵知理授征西将军、江州刺史,各送鼓吹女乐。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高祖遣安西将军沈泰潜师袭之,不能克。齐遣行台慕容绍宗以众三万来攻郁口诸镇,兵甲甚盛,悉达与战,败齐军,绍宗仅以身免。
  王琳欲图东下,以悉达制其中流,恐为已患,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琳不得下,乃连结于齐,共为表里,齐遣清河王高岳助之。相持岁馀,会裨将梅天养等惧罪,乃引齐军入城。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高祖见之,甚喜,曰:“来何迟也?”悉达对曰:“臣镇抚上流,愿为番屏,陛下授臣以官,恩至厚矣;沈泰袭臣,威亦深矣。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高祖叹曰:“卿言得之矣。”授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封彭泽县侯。世祖即位,晋号安左将军。
  悉达虽仗气任侠,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与之赏会。迁安南将军、吴州刺史。遭母忧,哀毁过礼,因遘疾卒,时年三十八。赠安左将军、江州刺史,谥曰孝侯。
  史臣曰:彼数子者,或驱驰前代,或拥据故乡,并识运知归,因机景附,位升列牧,爵致通侯。
  [注]鲁悉达是与徐世谱、周敷、荀朗等人合传。①几个人(选自《陈书》卷十三《徐鲁周荀周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而归高祖——济:赈济,救济
B.悉达绥五郡——抚:安抚,镇抚
C.悉达麾下数千人——勒:强制
D.高叹曰:“卿言之矣。”——得:得到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悉达“识运知归”的一组是(     )
①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用蓄谷。②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地。③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④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⑤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⑥哀毁过礼,因遘疾卒。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敬帝时,侯景叛乱,鲁悉达组织当地人保卫新蔡一带,屯积粮食,安抚灾民,并派其弟随王僧辩讨伐侯景,受到梁敬帝的重用。
B.在梁末的动荡之中,王琳利用地势之便,想沿江而下,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篡国,但受鲁悉达的阻击,在事实上保护了陈高祖。
C.在西受王琳之威胁,东受陈高祖的袭击,北又受到北齐的进攻的形势之下,鲁悉达保全了新蔡一带,安抚百姓,最终没有投向任何一方。
D.鲁悉达虽然任侠仗义,但颇好诗书,又礼待贤士。他恪守孝道,年轻时就以孝而闻名,后来又因母丧而染病身亡,年仅三十八岁。但是因为他识运知归,受到史臣的批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济活者甚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祖遣安西将军沈泰潜师袭之,不能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
  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
  仲尼曰:“ 有焉耳。望其圹,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百岁,底春裘 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其意 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之 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巧能 矜:自夸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3.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的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
  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贞观元年,进封国公。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其年,拜尚书右仆射。时突厥颉利可汗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萧瑀及无忌问曰:“北番君臣昏乱,***戮无辜。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萧瑀曰:“兼弱攻昧,击之为善。”无忌曰:“今国家务在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
  十七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绩,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憀。”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如何?”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 (节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事者多攻取之策——陈:陈述。
B.因自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投:扑向。
C.天下心久矣。——属:隶属。
D.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停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无忌“有筹略”的一组是(     )
①无忌贵戚好学 ②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 ③彼既已弱,必不能来
④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 ⑤所为如此,我心无谬 ⑥无忌密争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德九年,长孙无忌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龄等人共同谋划,与尉迟敬德等九人在玄武门平定了李建成和立李元吉的叛乱。
B.长孙无忌深受太宗的尊重与信任,时常被允许出入太宗的寝室。太宗有不少大事都得到了长孙无忌的帮助和支持。
C.是否对突厥作战,长孙无忌认为国家目前应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这样突厥很快就会因为政治衰败而灭亡。
D.长孙无忌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支持太宗立晋王的想法,并进一步指出晋王仁孝,百官也一定没有什么异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厍(shè)狄士文,代人也。祖干,齐左丞相。父敬,武卫将军、肆州刺史。士文性孤直,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少读书。在齐袭封章武郡王,官至领军将军。周武帝平齐,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帝奇之,授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封湖陂(pí)县子,寻拜贝州刺史。性清苦,不受公料,家无余财。其子尝啖官厨饼,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凡有出入,皆封署其门,亲旧绝迹,庆吊不通。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有细过,必深文陷害。尝入朝,遇上置酒高会,赐公卿入左藏,任取多少。人皆极重,士文独口衔绢一匹,两手各持一匹。上问其故,士文曰:“臣口手俱满,余无所须。”上异之,别加赏物,劳而遣之。士文至州,发擿(tì)奸隐,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得千余人而奏之,上悉配防岭南,亲戚相送,哭泣之声遍于州境。至岭南,遇瘴疠死者十八九,于是父母妻子唯哭士文。士文闻之,令人捕捉,挝捶盈前,而哭者弥甚。有京兆韦焜为贝州司马,河东赵达为清河令,二人并苛刻,唯长史有惠政。时人为之语曰:“刺史罗刹政,司马蝮蛇瞋,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上闻而叹曰:“士文之暴,过于猛兽。”竟坐免。
  未几,以为雍州长史,士文谓人曰:“我向法深,不能窥候要贵,必死此官矣。”及下车,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人多怨望。
  士文从父妹为齐氏嫔,有色,齐灭之后,赐薛国公长孙览为妾。览妻郑氏性妒,谮之于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后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忧,娉以为妻,由是士文、君明并为御史所劾。士文性刚,在狱数日,愤恚而死。家无余财,有子三人,朝夕不继,亲友无内之者。(选自《隋书·厍狄士文传》)
  【注】①挝(zhuā):击,打。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旧绝迹,庆不通——吊:吊丧
B.令人捕捉,挝捶前——盈:充满、塞满
C.及下车,执法严正——下车:初到任
D.亲友无之者——内:入内
2.下列各句分成四组,全部表现厍狄士文严厉刻薄的一组是(     )
①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 ②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 ③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 ④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 ⑤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 ⑥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⑥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厍狄士文家是北齐的高官世家,北齐被北周灭掉后,他闭门不出,坚持操守,反而受到周武帝的赏识任用。
B.厍狄士文为了严格执法,甚至到了为执法如山而同所有的亲友断绝关系的程度。他手下的官吏更是战战兢兢,但社会治安却非常好。
C.厍狄士文极其清正廉洁,但用法过度,因他揭发而被发配到岭南遇瘴气死掉的人有八九百,又抓捕鞭打这些人的亲戚,以至于给人以“酷吏”的感觉。
D.厍狄士文执法严明,不巴结权贵,他对人发誓说一定要依法让这些官吏死在自己手里。后来因为堂妹的事情受到牵连,在狱中愤懑而死。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文至州,发擿奸隐,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览妻郑氏性妒,谮之于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