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陕西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喜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之。曰:“鸟有使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蔡邕《琴操》)
  有嵇康者,尝游天台,忽闻谷中琴声幽幽,寻声觅去,至一茅舍,一清丽女子开门。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康毕生独爱此曲,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及康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终不得许。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 “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竞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有删改)
  [注]①厉,通“癞”,癞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道逢其妻,从买——栉:排列
B.刀在琴中——内:里面
C.吾固不与——靳:吝惜
D.竞慷慨赴死——慷慨:叹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悲泣——征一国者
B.此天籁之音——无伤也是仁术也
C.而妻所知——击破沛公军
D.刺韩王——木欣欣向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刺韩王,共去韩国都城三次,进入太山二次,变容易声,援石击齿,犁剥面皮,历尽艰辛坎坷,终于***死了韩王,为父报了大仇。
B.聂政刺韩王前后,曾多次毁容,不想让人认出来;韩国王宫也将聂政的头和割裂的身体悬示在街市上,最终所有的人们都没有辨认出他是谁。
C.嵇康在东市就义前所弹奏的《广陵散》,既有着美妙动听的艺术魅力,也有着反抗暴政之凛然大义。 D.蔡邕的聂政一文,读来肃穆庄严,凛然之气油然而生;葛洪的嵇康一文,舒缓从容,但仍不失铮铮铁戈之气。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C
4.(1)学习弹奏古琴,用木漆漆染身体,身体都长出了癞疮,吞咽木炭改变声音。七年后把弹奏古琴学成了。
  (2)聂政***死了韩国国君,知道一定会祸及母亲,就自己割剥脸皮,砍断自己的形貌身体,人们不能认识他是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愔,字遵彦,弘农华阴人。愔风度深敏,容止可观。人士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远大许之
  孝昌初愔惜随父之定州。以军功除羽林监,赐爵魏昌男,不拜。及中山为杜洛周陷,全家被囚絷。未几,洛周灭,又没葛荣。荣欲以女妻之,又逼以伪职。情乃托疾,密含牛血数合,于众中吐之,仍佯喑不语。荣以为信然,乃止。永安初,还洛,拜通直散骑侍郎,时年十八。元颢入洛,时愔从父兄侃为北中郎将,镇河梁。愔适至侃处,便属乘舆失守,夜至河。侃虽奉迎车驾北渡,而潜欲南奔,愔固谏止之。遂相与扈从达建州,除通直散骑常侍。孝庄幽崩,愔潜窜累载。属神武至信都,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即署行台郎中。时邺未下,神武命惜作祭天文,燎毕而城陷。由是转大行台右丞。于时霸图草创,军国务广,文檄教令,皆自愔出。遭离家难,以丧礼自居,所食唯盐米而已,哀毁骨立。神武愍之,恒相开慰。及韩陵之战,愔每阵先登,朋僚咸共怪叹曰:“杨氏儒生,今遂为武士,仁者必勇,定非虚论。”
  愔从兄幼卿为岐州刺史,以直言忤旨见诛。愔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痰。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愔遂弃衣冠于水滨若自沉者,变易名姓,潜之光州,因东入田横岛,以讲诵为业。神武知愔存,遣愔从兄宝猗赍书慰喻。仍遣光州刺史奚思业令搜访,以礼发遣。神武见之悦,委以重任,妻以庶女。孝静帝武定末,以望实之美,超拜吏部尚书。济南嗣业,任遇益隆,朝章国命,一人而已,推诚体道,时无异议。频遭追厄,冒履艰危,一餐之惠,酬答必重,性命之仇,舍而不问。
  乾明元年二月,为孝昭帝所诛,时年五十。(节选自《北齐书·杨愔传》,有改动)
  [注]①燎:祭祀的名称。②济南:即济南王高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欲南奔,愔谏止之——固:坚决
B.以直言旨见诛——忤:违背
C.遣愔从兄宝猗书慰喻——赍:礼物
D.以实之美,超拜吏部尚书——望:声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杨愔机敏、有才***一组是(     )
①密含牛血数合,于众中吐之②孝庄幽崩,情潜窜累载 ③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
④遂弃衣冠于水滨若自沉者 ⑤朝章国命,一人而已⑥性命之仇,舍而不问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愔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设法骗过葛荣,没有娶葛荣的女儿,也没有出任叛军的伪职,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B.杨愔遭受了家祸,就自行按礼制守丧,只吃加盐的米饭,以致骨瘦如柴。神武帝很哀怜他,经常对他进行开导。
C.杨愔能文能武,不仅为神武帝撰写各类公文,而且每次作战都冲在前面,令人刮目相看,受到朋友和同僚们称赞。
D.杨愔被孝昭帝诛***前一直受到帝王信任和亲待,他们有的将女儿嫁给他,有的越级提拔他,有的委之以国事大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士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远大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书杭检讨遗事
[清]洪亮吉
  杭检讨,名世骏,钱塘人。少举于乡。乾隆元年,以鸿博科官翰林院检讨。先生性伉爽,能面责人过,同官皆严惮之。乾隆中叶,上恩得直言及通达治体者,特设阳城马周科试翰林等官,先生预焉。日未中,已得数千言,语过戆直,末又言:“满洲人官督抚者过多。”触上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已,复取视之。时先生试毕,意得甚,方趋向官寓邸食,忽内传片纸出,言罪且不测。同官恐,促先生急归。先生笑曰:“即罪当伏法,有都市在,必不污君一片地也,何恐?”寻得旨放归。
  先生家故不丰,以授徒自给。主扬州安定书院者几十年,以实学课士子,暇即闭户著书,不预外事。又疏懒甚,或频月不衣冠。性顾嗜钱,每馆俸所火,必选官板之大者,以索贯之,积床下,或至尺许。其幺么破碎及私铸者,方以市物,两手非墨污即铜绿。然先生虽若有钱癖,尝见一商人获罪鹾使,非先生莫能解,夜半走先生所乞救,并置重金案上,先生掷出之,不顾。
  最不喜读邸报,里居二十年,同岁或积官至大学士、尚书、总督,先生不知也。岁戊子,刘文定纶适服阕,特旨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内召,过扬州访先生。先生见其服冠,诧曰:“汝今何官?”曰:“不敢欺,参预阁务者已数年矣。”先生谑之曰:“汝吴下少年耳,亦入阁办事耶?”哄堂笑,乃别。
  先生一岁必两归钱塘,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左近望仙桥下。时钱文敏维城视学浙中,词馆后进也。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头踏过桥下,文敏已从舆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曰:“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掩,即回面语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曰:“汝何人?学使见敬若此。”曰:“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选自《虞初续新志》)
  [注]①伉爽:刚直豪爽。②阳城马周科:选取直言御史的考试;马周,唐代监察御史,以直言出名。 ③幺么:微小。④鹾(cuó)使:盐运使。⑤邸报:朝廷官报。⑥头:临近。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焉——预:准备
B.以实学士子——课:教授
C.以索之——贯:穿连
D.知不可掩——业:已经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杭世骏“伉爽”性格的一组是(     )
①能面责人过 ②末又言:“满洲人官督抚者过多。” ③两手非墨污即铜绿
④先生掷出之,不顾 ⑤最不喜读邸报 ⑥时先生以扇自障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杭世骏参加选取直言御史考试,指出朝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弊端,惹了笔祸,同僚替他担心,他竟不以为意。
B.杭世骏放归以后,长期在扬州安定书院教授学生,养家糊口,闲暇时闭门写书,平时还喜欢积藏铜钱。
C.杭世骏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对与他同榜登科的人做了朝廷大官进行挖苦嘲讽,借以发泄心中的不平。
D.杭世骏回钱塘,有一次与年轻人玩赌博游戏,被去拜访他的钱文敏碰上,杭世骏借口家居狭窄,拒绝了他的要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触上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已,复取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注]①亟:屡次。②混混:水不断涌出的样子。③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④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⑤浍:田间水道。⑥声闻过情: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况(实际的学养)。
(1)请简要概括“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孟子以水为喻所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管仲论
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成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馀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馀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霸诸侯,夷狄——攘:排斥、打击
B.简公,齐无宁岁——讫:终了,完毕
C.一乱涂地,无也——惑:疑惑,疑问
D.大臣之用心,宜如此也——固:本来
2.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说“管仲死而齐国乱”的原因是与管仲临死前没有 “荐贤以代”有关的一组是(     )
①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②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③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④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⑤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⑥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批评管仲临死之前未能向齐桓公荐举贤能之士以自代,以致死后桓公被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包围,使齐国陷入混乱,无法再称霸诸侯。
B.作者还以晋国在文公死后有“老成人”执政为例来对照论述,以史鰌荐蘧伯玉、萧何荐曹参作对比证明。
C.历史上的管仲一向被当做贤臣的典范,本文却大做“翻案文章”,但言之有理,道前人所未道,以敏锐的眼光,委婉的语言,揭示了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一环一一推荐贤人的问题。
D.全文逻辑严密,有论有据,析理精细,见识独特,很有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选自《梁惠王下》)
  [注]①运:转。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认为攻打燕国轻易取胜是天意如此。
B.齐宣王询问孟子该不该占领燕国,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毫无主见。
C.孟子间接否认攻打燕国取胜是天意。
D.孟子认为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2)对战争的目的与成败,齐宣王与孟子有不同的认识,请简要阐述。
 齐宣王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