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书杭检讨遗事 [清]洪亮吉  杭检讨,名世骏,钱塘人。少举于乡。乾隆元年,以鸿博科官翰林院检讨。先生性伉爽①,能面责人过,同官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书杭检讨遗事 [清]洪亮吉  杭检讨,名世骏,钱塘人。少举于乡。乾隆元年,以鸿博科官翰林院检讨。先生性伉爽①,能面责人过,同官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福建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书杭检讨遗事
[清]洪亮吉
  杭检讨,名世骏,钱塘人。少举于乡。乾隆元年,以鸿博科官翰林院检讨。先生性伉爽,能面责人过,同官皆严惮之。乾隆中叶,上恩得直言及通达治体者,特设阳城马周科试翰林等官,先生预焉。日未中,已得数千言,语过戆直,末又言:“满洲人官督抚者过多。”触上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已,复取视之。时先生试毕,意得甚,方趋向官寓邸食,忽内传片纸出,言罪且不测。同官恐,促先生急归。先生笑曰:“即罪当伏法,有都市在,必不污君一片地也,何恐?”寻得旨放归。
  先生家故不丰,以授徒自给。主扬州安定书院者几十年,以实学课士子,暇即闭户著书,不预外事。又疏懒甚,或频月不衣冠。性顾嗜钱,每馆俸所火,必选官板之大者,以索贯之,积床下,或至尺许。其幺么破碎及私铸者,方以市物,两手非墨污即铜绿。然先生虽若有钱癖,尝见一商人获罪鹾使,非先生莫能解,夜半走先生所乞救,并置重金案上,先生掷出之,不顾。
  最不喜读邸报,里居二十年,同岁或积官至大学士、尚书、总督,先生不知也。岁戊子,刘文定纶适服阕,特旨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内召,过扬州访先生。先生见其服冠,诧曰:“汝今何官?”曰:“不敢欺,参预阁务者已数年矣。”先生谑之曰:“汝吴下少年耳,亦入阁办事耶?”哄堂笑,乃别。
  先生一岁必两归钱塘,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左近望仙桥下。时钱文敏维城视学浙中,词馆后进也。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头踏过桥下,文敏已从舆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曰:“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掩,即回面语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曰:“汝何人?学使见敬若此。”曰:“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选自《虞初续新志》)
  [注]①伉爽:刚直豪爽。②阳城马周科:选取直言御史的考试;马周,唐代监察御史,以直言出名。 ③幺么:微小。④鹾(cuó)使:盐运使。⑤邸报:朝廷官报。⑥头:临近。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焉——预:准备
B.以实学士子——课:教授
C.以索之——贯:穿连
D.知不可掩——业:已经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杭世骏“伉爽”性格的一组是(     )
①能面责人过 ②末又言:“满洲人官督抚者过多。” ③两手非墨污即铜绿
④先生掷出之,不顾 ⑤最不喜读邸报 ⑥时先生以扇自障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杭世骏参加选取直言御史考试,指出朝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弊端,惹了笔祸,同僚替他担心,他竟不以为意。
B.杭世骏放归以后,长期在扬州安定书院教授学生,养家糊口,闲暇时闭门写书,平时还喜欢积藏铜钱。
C.杭世骏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对与他同榜登科的人做了朝廷大官进行挖苦嘲讽,借以发泄心中的不平。
D.杭世骏回钱塘,有一次与年轻人玩赌博游戏,被去拜访他的钱文敏碰上,杭世骏借口家居狭窄,拒绝了他的要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触上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已,复取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A
3.C
4.(1)(他的话)触怒(了)皇上,(皇上)两次把他的卷子扔到地上,随后,又拿来看。
  (2)钱文敏离去后,那些一起赌博的年轻人这才从桥下走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注]①亟:屡次。②混混:水不断涌出的样子。③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④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⑤浍:田间水道。⑥声闻过情: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况(实际的学养)。
(1)请简要概括“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孟子以水为喻所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管仲论
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成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馀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馀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霸诸侯,夷狄——攘:排斥、打击
B.简公,齐无宁岁——讫:终了,完毕
C.一乱涂地,无也——惑:疑惑,疑问
D.大臣之用心,宜如此也——固:本来
2.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说“管仲死而齐国乱”的原因是与管仲临死前没有 “荐贤以代”有关的一组是(     )
①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②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③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④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⑤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⑥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批评管仲临死之前未能向齐桓公荐举贤能之士以自代,以致死后桓公被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包围,使齐国陷入混乱,无法再称霸诸侯。
B.作者还以晋国在文公死后有“老成人”执政为例来对照论述,以史鰌荐蘧伯玉、萧何荐曹参作对比证明。
C.历史上的管仲一向被当做贤臣的典范,本文却大做“翻案文章”,但言之有理,道前人所未道,以敏锐的眼光,委婉的语言,揭示了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一环一一推荐贤人的问题。
D.全文逻辑严密,有论有据,析理精细,见识独特,很有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选自《梁惠王下》)
  [注]①运:转。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认为攻打燕国轻易取胜是天意如此。
B.齐宣王询问孟子该不该占领燕国,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毫无主见。
C.孟子间接否认攻打燕国取胜是天意。
D.孟子认为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2)对战争的目的与成败,齐宣王与孟子有不同的认识,请简要阐述。
 齐宣王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年且四十,顾谓所亲曰:“非梦卜复求,殆无幸矣!”
  咸丰初,广西盗起,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林翼敦劝之,乃出。叙守长沙功,由知县擢同知直隶州。亮基移抚山东,宗棠归隐梓木洞。骆秉章至湖南,复以计劫之出佐军幕,倚之如左右手。僚属白事,辄问:“季高先生云何?”由是忌者日众,谤议四起,而名日闻。同里郭嵩焘官编修,一日,文宗召问:“若识举人左宗棠乎?何久不出也?年几何矣?过此精力已衰,汝可为书谕吾意,当及时出为吾办贼。”林翼闻而喜曰:“梦卜复求时至矣!”
  四年正月,条上新疆建行省事宜,并请与俄议还伊犁、交叛人二事。诏遣全权大臣崇厚使俄。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崇厚遽定约,为朝士所纠,议久不决。宗棠奏曰:“自俄踞伊犁,蚕食不已,新疆乃有日蹙百里之势。俄视伊犁为外府,及我索地,则索偿卢布五百万元。是俄还伊犁,于俄无损,我得伊犁,仅一荒郊。今崇厚又议畀俄陬尔果斯河及帖克斯河,是划伊犁西南之地归俄也。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遽捐要地,此界务之不可许者也。俄商志在贸易,其政府即广设领事,欲藉通商深入腹地,此商务之不可许者也。臣维俄人包藏祸心,妄忖吾国或厌用兵,遂以全权之使臣牵制疆臣。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上壮其言嘉许之崇厚得罪去命曾纪泽使俄更前约。六年四月,宗棠舆榇发肃州,五月,抵哈密。明年正月,和议成,交还伊犁,防海军皆罢。
  十年,引疾乞退。七月,卒于福州,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襄。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于湖南及立功诸省。
  论曰:“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注]①梦卜复求:指殷帝因梦而重用傅说,周文王占卜而得姜太公的典故。”②舆榇:抬着棺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梦卜复求,无幸矣——殆:大概
B.僚属事——白:报告
C.武事不竞之——秋:时候
D.欲通商深入腹地——籍:登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林翼敦劝之,出——今其智反不能及
B.当及时出吾办贼——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此界务不可许者也——臣壮也,犹不如人
D.遂全权之使臣牵制疆臣——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上壮其言嘉许之崇厚得罪去命曾纪泽使俄更前约
A.上壮其言/嘉许之/崇厚得罪去/命曾纪泽使俄/更前约
B.上壮其言嘉/许之/崇厚得罪/去命曾纪泽/使俄/更前约
C.上壮其言/嘉许之/崇厚得罪/去/命曾纪泽使俄更前约
D.上壮其言嘉许之/崇厚得罪去/命曾纪泽使俄更/前约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宗棠很有才能,但中举后多次考进士都未成功;后因胡林翼游说巡抚湖南的张亮基,才得以走上仕途。
B.光绪元年,左宗棠平定了关陇,而后向朝廷提出海防的建议,遭到李鸿章等人的强烈反对,只有军机大臣文祥极力支持左宗棠的建议。
C.在左宗棠的奏章中,可以看到当时新疆遭受沙俄侵略的事实,也可看出左宗棠对部分大臣妥协投降态度的不满;主张在外交之外,要准备作战。
D.左宗棠有霸才,功勋卓著;品行也有过人之处,清廉勤政,爱护百姓,每攻克一座城池,都要将俘虏放回家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问:“季高先生云何?”由是忌者日众,谤议四起,而名日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识举人左宗棠乎?何久不出也?年几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剂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喝,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竞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米数千石——逋:拖欠
B.岁责里胥代——输:运送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闻名
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困苦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     )
①白府请自捕逮②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③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
④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⑤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⑥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另有真凶,于是要求亲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敢于直言。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只好采纳了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