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白云先生传 [明]钟惺  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所居所至,人皆不知其何许人。自隐于诗,性命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白云先生传 [明]钟惺  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所居所至,人皆不知其何许人。自隐于诗,性命以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白云先生传
[明]钟惺
  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所居所至,人皆不知其何许人。自隐于诗,性命以之,独与马公子善
  其后莆田中倭,城且破,先生领妻子奔豫章,织草屦为日。不给,继之以卜。泛彭蠡,憩匡庐山,观陶令之迹,皆有诗。已入楚,由江陵入蜀,附僧舟佣爨以往。至亦辄佣于僧,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登峨嵋焉。所佣僧辄死,反自蜀,寓江陵、松滋、公安、巴陵诸处。
  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久之,姚太守亦死,无所依,仍卖卜秦淮。或自榜片纸于扉,为人佣作诗文。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无则又卖卜,或杂以织屦。而林古度与其兄茂者,闽人林孝廉初文子,寓居金陵者也。一日,兄弟过其门,见所榜片纸于扉者,突入其室,问知为莆田人,颇述其平生。一扉之内,席床缶灶,败纸退笔,错处其中。检其诗诵之。是时古度虽年少,颇晓其大意,称之。每称其一诗,辄反面向壁流涕悲咽,至于失声。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居数年,竞穷以死。其子仓皇出觅棺衣,舁之中野。
  古度兄弟疾走索其集,无所得,得先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其诗予莫能名,其自序略云:“昂壮夫时,尤嗜五言。第家贫无多古书,得王右丞即诵读右丞,得杜工部即诵读工部。间取其所中规中矩者,时或一周旋之,又时或一折旋之,含笔腐毫,研精殚思。”
  论曰:明自有诗,而二三君子者自有其明诗,何隘也!自缙绅士夫,诗非其所交游品目,不使得见于世者,多矣。况老贱晦辱之尤如陈昂者乎!近有徐渭、宋登春,皆以穷而显,晦于诗,诗皆逊昂,然未有昂之穷也。予尝默思公织屡卖卜佣爨佣书时,胸中皆作何想?其视世人纷纷藉藉过乎其前者,眼中皆以为何物?求其意象所在而不得。吾友张慎言曰:“自今入市门,见卖菜佣,皆宜物色之,恐有如白云先生其人者。”甚矣,有激乎其言之也!(选自《明清名家小品精华》,有删节)
  [注]①周旋之:根据作品格式加以揣摩创作。折旋之:引申其中一点加以发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不知其何人——许:地方
B.或自片纸于扉——榜:张贴
C.居数年,穷以死——竟:竟然
D.家贫无多古书——第: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给,继之卜——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久,姚太守亦死——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每过门,袖饼饵食之——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D.求其意象所在不得——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昂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但他热爱诗歌,诵读能得到有限的古人诗集,并且挑选其中的好诗加以研究揣摩,自己进行创作。
B.陈昂一度靠为僧人烧饭得以游历三峡、剑门等地,后又在金陵靠卖鞋、给人占卜、为人写诗文度日,一生穷困,但不放弃写诗。
C.林古度兄弟不仅同情陈昂的处境,经常接济他的生活,也很赞赏陈昂的诗,在陈昂死后还用心搜集陈昂的诗作,是陈昂的知音。
D.这篇小品文的主旨,不仅在于表达对陈昂的同情和赞赏,更在于强调诗歌创作离不开诗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艰难痛苦的人生磨砺。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隐于诗,性命以之,独与马公子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视世人纷纷藉藉过乎其前者,眼中皆以为何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D
4.(1)他自己隐居在诗歌中,把诗歌当做自己的性命,只和马公子交好。
  (2)到了金陵,姚太守渐渐把他当做宾客对待,供给他住处和食物。
  (3)他看到纷纷攘攘从面前经过的世人,眼中都把他们看成什么东西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人,幸勿***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乏。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 “离”为南方。③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类的野兽。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疾间与之——游:交往
B.京令弃疾表归宋——奉:呈献
C.召见,纳之——嘉:高兴
D.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辟: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始筮仕,决蓍——具沛公言报项伯
B.弃疾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掠吏民,死不顾——驰椒丘焉止息
D.夫民为国本,贪吏迫使为盗——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辛弃疾“有大略”的一项是(     )
①劝京决策南向②弃疾间与之游③弃疾斩其首归报④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
⑤***陛下深思致盗之由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等文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匪患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上的褒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不为盗,去将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程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痢,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选自《琅嫒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捏(tīng):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县行属礼——强:强令
B.自恃交谊,殷勤请——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之——遮:阻拦
D.诸长吏皆违其意——重:敬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痛哲兄先萎——邻厚,君之薄也
B.直前托视疾——击沛公于坐
C.长为农夫没世足矣——敛赀财送其行
D.激愤殉,以明节也——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     )
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②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③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⑤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若水刚踏人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羊侃字祖忻,汉南阳太守续之裔也。弱冠随父在梁州立功。魏正光中,稍为别将。
  初,其父每有南归之志,常谓诸子曰:“人生安可久淹异域,汝等可归奉东朝。”侃至是将举河济以成先志。魏帝闻之,使授侃骠骑大将军,长为兖州刺史,侃斩其使者以徇。魏人大骇,令仆射于晖率众数十万,围侃十余重,伤***甚众。栅中矢尽,南军不进,乃夜溃围而出,且战且行,一日一夜乃出魏境。
  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诏授散骑常侍。八年,迁都官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用事,与之并省,未尝游造。有宦者张僧胤候侃,侃曰:“我床非阉人所坐。”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
  太清元年,会大举北伐。侃劝元帅贞阳侯乘水攻彭城,不纳;既而魏援大至,侃频劝乘其远来可击,旦日又劝出战,并不从。侃乃率所领出顿堰上。及众军败,侃结阵而还。
  二年,侯景反,攻陷历阳,及逼京师,众皆恂惧,侃伪称得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已至近路”,众乃少安。贼攻东掖门,纵火甚盛,侃亲自距抗,以水沃火,火灭,引弓射***数人,贼乃退。初,侃长子鸳为景所获,执来城下示侃。侃谓曰:“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岂复计此一子,幸汝早能***之。”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
  贼既频攻不捷,乃筑长围。朱异、张绾议欲出击之,高祖以问侃,侃曰:“不可。贼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长围,欲引城中降者耳。今击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一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骋王威也。”不从,遂使千余人出战,未及交锋,望风退走,果以争桥赴水,死者大半。
  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侃乃令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于里筑城贼不能进十二月遘疾卒于台内时年五十四。(选自《梁书·羊侃传》,有删改)
  [注]①省:中央官署名,此指尚书省。②高祖:即梁武帝,在位期间的年号有大通、太清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安可久异域——淹:埋没
B.侃斩其使者以——徇:示众
C.侃乃率所领出堰上——顿:驻扎
D.岂复此一子——计:考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夜溃围出——侃结阵
B.侃大通三年至京师——果争桥赴水,死者太半
C.我床非阉人坐——侃长子鸳为景
D.一日一夜出魏境——贼既频攻不捷,筑长围
3.下列选项中,分别能够表现羊侃“谋”和“勇”的一组是(     )
A.侃至是将举河济以成先志——围侃十余重,伤***甚众
B.侃频劝乘其远来可击——一日一夜乃出魏境
C.众皆恂惧,侃伪称得射书——纵火甚盛,侃亲自距抗
D.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引弓射***数入,贼乃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侃先是拒绝魏帝高官厚禄的拉拢,后又无惧魏军重重围堵,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突破重围,回归梁朝,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B.羊侃回到梁朝之后,得到了梁高祖的意识,并且受到器重,在任尚书时,他能够坚守贞操,不和当时朝中的权贵、宦官结交。
C.太清元年,梁朝发兵攻打北魏,羊侃数次献策,但都不被接纳,最终粱军大败,而羊侃的部队由于指挥有方,得以安全撤退。
D.京师被围,朝中有人主张出城迎战,羊侃坚决反对,梁高祖依然派羊侃率领军队出城迎战,结果梁军不战而退,死者大半。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侃乃令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于里筑城贼不能进十二月遘疾卒于台内时年五十四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游张公洞记
王世贞
  由义兴而左泛,泊湖汝。湖汝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荧,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盐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昧,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几百余级。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询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
  [注]①丹灶:炼丹的灶。②张果:即张果老,唐代道士。③左元放:东汉末年方士左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状——名:命名
B.之则益湿——迹:追踪
C.不可胜纪——诡:怪异
D.仿佛之耳——貌:表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低回久——而润过
B.鱼贯下——地欹下湿
C.峻级不能尽受足——益洼不可究
D.石柱踞上——此亦岂一耶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湖i父者,洞所从首径也
B.张生者,故尝游焉
C.即所谓仙人田也
D.张公者,故汉张道陵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湖汝留宿时,因为半夜下起了大雨而焦急徘徊,难以入睡,等到天亮雨停,才和五位同伴走了四里多路,抵达张公洞。
B.作者一行从后洞进入,沿着陡直湿滑的石阶艰难地向下行走,途中看到了晶莹的乳石和前人用过的石床、丹灶、盐廪等遗物。
C.张公洞狭窄险隘,低洼潮湿,洞里的乳石色彩缤纷,形状怪异,这使作者一行能既享探险之趣,又欣赏到奇幻壮丽的景观。
D.作者根据游洞经历和张道陵的事迹,指出“张公”既不是汉代的张道陵,也不是唐代的张果老,澄清了张公洞的有关传言。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郭子仪,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十四载,安禄山反,子仪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击高秀岩河曲,败之。贼陷常山,河北郡县皆没。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仪曰: “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士殊死斗,遂破之。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河北诸郡往往斩贼守,迎王师。会哥舒翰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灵武,诏班师。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时朝廷草昧,众单寡,军容缺然,及是国威大振。拜子仪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肃宗大阅六军,鼓而南,至彭原。贼安守忠壁永丰仓,子仪遣子旰与战,多***至万级,旰死于阵。进收仓。
  俄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兵十五万收长安。老幼夹道呼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王休士三日,遂东。贼以二百骑掩军,未战走,子仪悉军追,横贯其营。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嗣业率回纥从后击,尘且坌,飞矢射贼,贼惊曰:“回纥至矣!”遂大败,僵尸相属于道。入朝,帝劳之曰:“国家再造,卿力也。”
  有诏还东都,经略北讨。子仪围卫州。庆绪分其众为三军。将战,子仪选善射三千士佚壁内,诫曰:“须吾却,贼必乘垒,若等噪而射。”既战,伪遁。贼薄营,伏发,注射如雨。贼震骇。鱼朝恩素疾其功,谮之,故帝召子仪还,以赵王代手仪领朔方兵。子仪虽失军,无少望。时帝不豫,群臣莫有见者,子仪请曰:“老牙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帝引至卧内,谓曰:“河东事一以委卿。”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唐史臣裴珀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
  [注]①行在;指帝王所到之地。②坌(bèn):尘土飞扬。③望:埋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彼恃加兵,必我——易:轻视
B.贼安守忠永丰仓——壁:修饰墙壁
C.遂大败,僵尸相于道——属:附属
D.贼营,伏发——薄:淡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子仪引军下井陉,光弼合——竖子不足
B.心不固,战克矣——入无法家拂士
C.鼓南,至彭原——某所,母立于兹
D.尘坌,飞矢射贼——磐石方厚,可以卒千年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郭子仪“忠”或“勇”的一组是(     )
①彼恃加兵,必易我 ②破贼史思明众数万 ③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
④子仪悉军追,横贯其营 ⑤有诏还东都,经略北讨 ⑥不见陛下,目不瞑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武举出身。安禄山谋反,郭子仪与李光弼军一起击退周万顷、史思明的数万敌军。他还善于分析贼军的骄傲心理,同时诱使叛军采取疲劳战术。
B.唐军作战失利,玄宗幸蜀,肃宗即位,局势险恶。主将郭子仪也不是一帆风顺,时而受重用,时而遭冷落,其至一度失去军权,但他没有一点怨恨。
C.郭子仪智勇双全,转战疆场,屡建奇功。他儿子郭旰也不畏强敌,最后喋血沙场,为国捐躯。
D.本文重点记叙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英勇事迹,涉及的唐军及同盟军的代表人物有郭子仪、广平王、哥舒翰、嗣业等,叛军首领有安禄山、史思明、安守忠等。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唐史巨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眨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王休士三日,遂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