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园,可也!
1.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_______和______。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
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
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
3.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5.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半野园的概况 文章写作缘由
2.C
3.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
4.(例)委婉含蓄、借题发挥等
5.应有辩证的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粗词的读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愀然——愀:chǒu     正襟危坐——危:高高地
B.山川相缪——缪:liáo    横槊赋诗——赋:朗诵(或创作)
C.举匏樽以相属——属:zhǔ 下江陵——下:来到
D.酾酒——酾:sī      固一世之雄——固:本,本来
2.《赤壁赋》整篇情绪的转换是由喜转悲人乐,本段处于第二层次。根据前文(第二段),说明本段首句“苏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熔情、景、理于一炉,抒写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的苦闷心情。试按下列要求简要分析。
①表现“情”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摹“景”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发“理”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 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 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 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境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 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 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 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 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顾乐之
  ②吾年未四十,视茫茫
B.①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待子不时之需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求升斗之禄
D.①其所止而休焉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
2.在《后赤壁赋》一文中,也有不少写景的语句,请找出来,与课文中写景的语句进行比较,看看两文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安所得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而谋诸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纵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无损者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①则其好游者不能也( )
②火尚足以也( )
③不出,火尽( )
④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画线部分的两句话,分别隐含了怎样的道理?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百丈山记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署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记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垒石为,十余级乃得度——磴:石阶
B.磴而东,即得小涧——循:顺着
C.阁其上流——据:拥有
D.因各别为小诗以其处——识:通“志”,记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十余级得度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乡人凿石容磴
  ②皆好辞而赋见称
C.①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D.①又以告夫欲往未能者
  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3.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
①右俯绝壑,左控垂崖 ②前瞰涧水,后临石池③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④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朱子此文,在结构的安排上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特别指出其不足观者有山庵、壁其后和石台之东等处,反复告诫游人不要前往。
C.文章通篇状物写景,准确形象,细致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对景物的选择安排,又蕴含了作者的审美理念。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可观者”“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