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

课外阅读。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课外阅读。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堍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官。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
B.曾日月之几何——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而上——摄衣:提起下衣。
D.攀栖鹘之危巢——危巢;危险的鸟巢。
2.对下列各句加线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蹁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⑤曾日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渐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纷繁。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答案
1.B 
2.C
3.A 
4.A
举一反三
课内阅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叹:叹息
B.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辅佐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孰能讥之乎
B.古人之观天地——人为可讥
C.于是余有叹——然力足以至
D.而人所罕至焉——此余所得也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人观察事物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B.作者认为无限风光常在于险远之处,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志”的重要。
C.作者认为只要有“志”与“力”就可以穷尽险远,表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D.作者强调“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和他后来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是一致的。
4.翻译下列句子。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窍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冀君实或恕也——见:表被动
B.以为侵官、生事、利、拒谏——征:争夺,夺取
C.辟邪说,壬人——难:阻挡,抵抗
D.以泽斯民——膏:使甘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今具道所以——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而天下理得矣——盘庚迁,胥怨者民也
C.某以谓:受命于人主——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欲出力助上抗之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有侵官、生事、征利等弊端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言简意赅,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
B.本文立意超卓,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措词坚决而又得体,语言简洁精练、刚劲朴素而具感染力,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C.本文之所以至今读来仍引人共鸣,不仅在于作者的政治主张在今天仍可实行,还在于文章显现的不计个人得失的思想中所折射出的人格力量。
D.本文引用了“盘庚迁都”的典故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并对当时的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乏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势益——张:大
B.王襟当之——披:分开,敞开
C.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跟从,跟随
D.而自山水之间——放:放任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B.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C.至于长洲之滨
D.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览观胜景,运用实笔,写出了景物的纷繁与特色;然后凭吊遗踪,运用虚笔,把豪杰之士的“流风遗迹”再现于读者眼底。这样将亭以“快哉”为名的缘由申述得淋漓透彻。
B.本文之中七出“快”字,极写其观赏景胜与览古之快,抒发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
C.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D.作者借物抒怀,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昳汝办治。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慑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选自袁枚《祭妹文》,有删节)
  [注]  ①殗殜(yè  dié):病不甚重,半起半卧。②绵惙(chuò):病势危急。③窀穸(zhūn xī):墓穴。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所娱——遣:派遣
B.一旦长成,遽躬之——蹈:踏
C.旧事填,思之凄梗——膺:胸
D.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睁眼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汝又虑吾心,阻人走报
A.下江陵,顺流而
B.固知死生为虚诞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幽壑之潜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件件小事都寄托无限的哀思。同捉蟋蟀、相伴温书、掎裳悲恸等琐事,表现出兄妹间亲密的关系,显示恋恋不舍之情。
B.妹妹归家后,扶持阿母,治办文墨,哥哥有病“刺探”说事,这些描写一方面显示妹妹的才德,另一方面抒发兄妹相依之情。
C.弥留之际,妹妹非常想见哥哥一面,并同意母亲派人把自己的病情报告给哥哥。妹妹忍死等兄却未等到,这无涯之憾,是无法弥补的。作者懊悔远游的一片至情,字字辛酸,让人不免同声一哭。
D.妹妹去世以后,作者将妹妹的诗稿付印,并为妹妹作了传,特别是对妹妹的墓地作了精心筹划,以此来告慰亡妹的在天之灵,真可谓哀愁与悲痛交织,感人至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沈道虔,吴兴武康人。少仁爱,好《老》、《易》,居县北石山下。孙思乱后民饥荒,县令庾肃之迎出县南废头里,为立小宅,临溪,有山水之玩。时复还石山精庐,与诸孤兄子共釜庾之资,困不改节。受琴于戴逵,王敬弘深敬之。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
  有人窃其园菜者,还见之,乃自逃隐;等窃者取足去后乃出。人拔其屋后笋,令人止之,曰:“借此笋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与。”乃令人买大笋送与之,盗者惭不取,道虔使置其门内而还。常以捃拾以自资,同捃者争穗,道虔谏之不止,悉以其所得与之,争者恧,后每争,辄云:“勿令居士知。”
  冬月无复衣,戴颥闻而迎之,为作衣服,并与钱一万。既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乡里年少,相率受学。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资给,受业者成得有成。太祖闻之,遣使存问,赐钱三万,米二百斛,悉以为嫁娶孤兄子之资。
  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累世事佛,推父祖旧宅为寺。至四月八日,每请像。请像之日,辄举家感恸焉。道虔年老,菜食,恒无经日之资,而琴书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郡县令随时资给。元嘉二十六年,卒,时年八十二。    (选自《宋书·卷九十三》) 
1.下列各组中,加线词语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拔其屋后笋,令人止——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B.等窃者取足去后出——令秦武阳为副
C.受业者得有成——群贤毕至,少长
D.人拔屋后笋——而余亦悔随之
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沈道虔“仁爱”的一组是(  )
①困不改节
②有人窃其园菜者,还见之,乃自逃隐
③郡州府几十二命,皆不就
④借此笋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与
⑤悉以其所得与之
⑥既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道虔最初居住在石山下,县令把他接出来,并给他建了环境很好的小宅,但他仍然会经常回到石山下的小屋里。
B.沈道虔非常仁爱,有人拔他的笋,他却送给人家大的;把太祖赐给他的钱和粮食,都用做兄长的孩子的嫁娶费用。
C.同拾麦穗的人抢沈道虔的麦穗,他就给人家;对方觉得很惭愧,以后就再也不抢别人的麦穗了。
D.沈道虔虽然生活拮据,甚至常常一天都不能保证吃饱,但他却以弹琴写字为乐,孜孜不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人窃其园菜者,还见之,乃自逃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