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赵歧传 范晔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歧少明经,有才艺。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赵歧传 范晔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歧少明经,有才艺。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3 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赵歧传
范晔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歧少明经,有才艺。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会河东太守刘祜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之。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迎入上堂,飨之极欢。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三府闻之,同时并辟。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及李傕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日磾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曹操时为司空,举以自代。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常。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摘自《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兴二年,司空掾   辟:征召
B.阖门百口,势能相   济:成功
C.迎入上堂,之极欢   飨:款待
D.即日便下,下便掩   讫:完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出行,得死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不有重怨,即亡命——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C.俱贼边章等所执——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D.即实告之——皆美于徐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歧年轻时就通晓经书,富有才华,曾经建议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应该辞去官职为父母守孝,后因宦官担任太守职位而感到羞耻,于是愤而辞职回到家中。
B.延熹元年,赵歧因为躲避唐玹的迫害而在各地逃难,孙嵩把他藏在家里的复壁之中,他才得以保全性命,遇赦之后因边疆发生战事被提拔任命为并州刺史。
C.中平元年,朝廷征召赵歧为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请求任命他为长史,大将军何进推举他担任敦煌太守。等汉献帝定都长安,又拜为议郎,逐渐升为太仆。
D.在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赵歧曾经推举他担任自己的官职,而他自己也被推举担任了太常。建安六年去世的时候,他吩咐儿子丧事从简,态度极为豁达。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D
4.(1)在州郡担任官职,因为廉洁正直嫉恶如仇而被人忌惮。
  (2)我看你不是卖饼的人,我一问你,你的脸色就变了,人如果没有深重的冤苦怎么会亡命呢?
  (3)叛贼想要胁迫赵歧担任元帅,赵歧说假话敷衍才得以避免,辗转回到了长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适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道同体。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注】,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选自宋濂《阅江楼记》)
  【注】临春、结绮皆为陈后主所建的楼阁,隋兵攻入金陵,焚于火;齐云楼为唐代曹恭王所建,落星楼于吴嘉禾元年建造,在南京落星山。
1.对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偏据一方——大抵
B.我皇帝定鼎于兹——等到
C.此朕德威服——安抚
D.臣不——敏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其地雄胜——俟大一统之君
B.与民同游观乐——见江汉朝宗
C.必悠然动遐想——蛮琛联肩入贡
D.蟠绕下——臣不知为何说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登上阅江楼,看到长江、汉水滔滔东去,各地的官员纷纷前来述职,城高池深,关隘险固,于是感慨地说:“这是士兵们栉风沐雨,征战攻取才得到的啊!中华土地这样广阔,更感到要想办法来保住它。”
B.作者认为,那临春楼、结绮楼,不是不华美;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演奏放荡的乐曲,收藏燕赵的美女。都是腐化的象征,当今帝王也不例外。
C.六朝的时候,常常凭借阅江楼作为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现在则已南北一家,把长江看作一条和平的江水,无须用来进行战争了。
D.读书人有登上这座楼而观赏这长江风景的,应当想到皇上的圣德如青天一样,浩荡 宏伟,难以称说,与神禹开山引水的功业同样是无边无际的。忠于君王、报答皇上的心情就会油然而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万石君名奋。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太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仆如也,惟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里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后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 ②路马:天子所乘之马。 ③式:手扶在车轼上表示致意。④燕居,闲居。⑤内史庆:万石君少子,内史是官职,即京兆尹,掌治京师。⑥建:万石君长子,担任郎中令。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石君必下车——趋:小步快走
B.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姓名
C.万石君曰——让:责备
D.庆以数马毕,举手曰——策:马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A.①能从我乎?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①长老肉袒固谢罪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万石君家以孝谨闻郡国  ②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①不言齐国大治  ②吾尝终日思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维传 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日:“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日:“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所。贼平后,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县南辋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后表请舍宅以为寺。临终,作书辞亲友,停笔而化。代宗访维文章,弟缙集赋诗等十卷上之,今传于世。
1.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九公主第——诣:到……去。
B.于上座日——延:邀请。
C.曲果然——对:对照。
D.尝自其景物奇胜——写:书写。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正面表明王维才能的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①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 ②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
③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④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
⑤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⑥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轲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
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1.下列句子加线的词在句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币:钱币
B.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函:用匣子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
D.秦王复击轲,八创——被:受、遭受
2.下列句子加线的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子闻,驰往——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荆轲和而歌,变徵之声——谁大王为此计者
C.嘉为先言秦王曰——佚之狐言郑伯曰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焉用亡郑陪邻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军所向披靡的形势下,太子丹委婉地向荆轲求教。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这表现了荆轲勇而多谋的性格特点。
B.荆轲为行刺而准备信物去私见樊於期,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言两语之间,先使樊於期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表明荆轲心狠手辣。
C.荆轲一行祭过路神,就要上路,荆轲和着高渐离击筑的节拍唱起了悲歌,送行的士人也都垂泪,慷慨悲壮。荆轲就在这凄凉悲怆的氛围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
D.图穷匕首见后,毫无准备的秦王慌得连剑都拔不出来,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群臣惊愕、秦王惶急、左右惊呼都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离***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①怛(dá):内心悲痛。②嚼(jiào)然:洁白的样子。③滓(zǐ):乌黑。(选自《屈原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邪曲之害也(公正)   
B.人则反本(贫穷)
C.其文约,其辞(含蓄)   
D.举类迩而义远(表现)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不聪也——夫天者,人始也
B.竭忠尽智事其君——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C.信而疑,忠而被谤——治乱之条贯,靡不毕
D.其称文小而指极大——行廉,故死而不容
3.对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屈原《离***》的思想艺术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
B.这段文字描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和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也是对污浊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的艺术特点,又高度评价了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品行与志向。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