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请你找出文段中写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哪几句话,写出了自己在观赏这美景后的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景句子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表达了作者观看美景之后飘飘欲仙的美好感受。(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1、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士大夫皆与予兄弟游_____________
(2)不日必见_____________
(3)而道平生_____________
2、对“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
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用文中词语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世人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巢谷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离***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对下列四句中加线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方正不容 人则反本 其辞 举类迩而义远
A.方方正正 贫穷   微小 表现
B.品行端正 处境窘迫 含蓄 表现
C.方方正正 处境窘迫 微妙 表现
D.品行端正 贫穷   含蓄 看见
2.对“屈原之作《离***》,盖自怨生也”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作《离***》原来是为摆脱痛苦和怨恨的啊。
B.屈原作《离***》是由于对自己有怨愤而著的啊。
C.屈原之所以写作《离***》这部作品,大概是为了抒发心中的怨恨。
D.屈原作《离***》,是怨恨自己生活在不公平的社会中啊。
3.对这段文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离***》的思想艺术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
B.这段文字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与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是对污泥浊秽的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的艺术特点,又高度评价了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品行与志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你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句说道:“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注:①劬(qú):勤劳。②窳(yǔ):懒惰。③惄(nì):忧思。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夜往窃梁亭之瓜——搔:通“***”,扰乱。
B.楚亭旦而瓜——行:巡视。
C.此梁之阴也——让:谦让。
D.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守信用。
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成分,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县令)与楚邻界
B.尉以(楚亭之瓜)请宋就
C.楚亭旦而行瓜,(梁亭人)则又皆以灌矣
D.因具以(梁亭之为)闻楚王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报怨以德”的效果的一组是[     ]
①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②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③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④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⑤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
⑥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