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东省期末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相同的一项是[     ]
A、求全责备
B、有备无患
C、德才兼备
D、攻其不备
2、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     ]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D、只有逆境才能成材。
答案
1、C
2、B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开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戚,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 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轶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造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方山冠:汉代祭祀时乐师所戴的帽子。唐、宋时为隐士所戴的帽子。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闾里之侠皆之——效仿
B.呼余宿其家,环萧然——土墙
C.使酒好剑——放纵
D.方山子见之欤——或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厂问余所以至此者——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而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使骑逐射之,不获——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D.精悍之色犹见眉间——臣诚恐见欺王而负
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
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
C.文章写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俯而不答,仰而笑”就是其中极精彩的一笔。
D.文章表彰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作者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陂陁(tuó):高低起伏。不平坦。③乱流:横渡江水。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于左右——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于臭腐——委:归,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兹欲成吾亭耶/无物相之
B.譬之饮食,杂陈前/徘徊斗牛之间。
C.亭成,西山之胜始具/抱明月长终
D.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相关练习。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倜傥:不拘于俗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生聚:百姓
C.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南向: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抚膺:拍着胸脯
2.下列各句中“其”字代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尝谓徒曰
B.业劝主继元降
C.子延玉亦没焉
D.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⑥再率帐下士力战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芳容泣而之 (  )
(2)之可以即愈(  )
(3)且吾有大事未(  )
(4)闻言动(  )
2、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当其欣于所遇
C、(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
D、贤于材人远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