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3 期末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方山子传 [宋]苏轼 |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造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方山冠:汉代祭祀时乐师所戴的帽子。唐、宋时为隐士所戴的帽子。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闾里之侠皆宗之——效仿 B.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土墙 C.使酒好剑——放纵 D.方山子傥见之欤——或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A.厂问余所以至此者——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使骑逐而射之,不获——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 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 C.文章写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俯而不答,仰而笑”就是其中极精彩的一笔。 D.文章表彰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作者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
答案
1.A 2.A 3.B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陂陁(tuó):高低起伏。不平坦。③乱流:横渡江水。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A.兹欲以成吾亭耶/无物以相之 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徘徊于斗牛之间。 C.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抱明月而长终 D.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相关练习。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 |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倜傥:不拘于俗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生聚:百姓 C.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南向: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抚膺:拍着胸脯 2.下列各句中“其”字代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 |
A.尝谓其徒曰 B.业劝其主继元降 C.其子延玉亦没焉 D.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 ] |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 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 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 ⑥再率帐下士力战 | 芳容至孝 |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芳容泣而志之 ( ) (2)药之可以即愈( ) (3)且吾有大事未了( ) (4)闻言色动( ) 2、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当其欣于所遇 C、(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 D、贤于材人远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杜牧《阿房宫赋》(节选),完成下面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负:承担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吝惜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3.对文中划线句子中的四个“后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①②两个“后人”都指代秦以后的统治者。 B.①②③都指秦代以后的统治者。 C.③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D.④指唐朝统治者。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秦爱纷奢——爱,喜爱,喜欢。 B.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C.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极言贵重点的东西。 D.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用,灭族。 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B.第一段用比喻和排比,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