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8 期末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对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水势很大
B.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悠远的样子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D.山川相繆,郁乎苍苍——苍苍:(草木等)深绿色
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窈窕之章——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吟。
B.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C.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伴侣。
D.寄蜉蝣于天地——蜉蝣:名词作状语,像蜉蝣那样。
3.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D.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而今安在哉?
5.《赤壁赋》中对于水和月作了反复的描写,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因为文章写的是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作为记游写景的文章,必须要写当时当地之景,水和月就是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复描写。
B.以景抒情,融情入景。开篇写水的澄澈和月的皎洁与多情,以及全景的迷离浩瀚,是为了表现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游江之乐。
C.第二段“击空明兮溯流光”的诗句,是就《月出》之诗生发而来的,由月而美人,由美人而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D.第三段“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长江、明月的无穷,与英雄人物与英雄业绩的易逝,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C
3.C
4.D
5.A
6.(1)这不是(当年)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长江东下的时候。
  (2)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举一反三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草而坐——披,拨开
B.梦亦同——趣,意趣
C.始指之——异,感到……奇异
D.外与天——际,交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日与徒上高山——杳不知所之也
B.穷山之高止——蟹六跪二螯
C.皆在衽席下——唯江上清风
D.万化冥合——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样的行为描写,表现了作者游览时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B.第一段先写始得西山之前游览他山的经历,极言平日游览之胜,为的是反衬西山之怪特和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C.文章用游记的笔法,记叙了发现、奔赴、攀登西山的经过,并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了西山之高之美。
D.作者用“游于是乎始”否定向之所游,强调只有在西山上才能真正体验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愉悦。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释: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②军谋祭酒:官职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奇士之——去:到……去  
B.下车即其甲卒——缮:整治  
C.时人常以为宿构——宿:夜晚
D.著诗赋论议六十篇——垂:留传到后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之荆州依刘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纵一苇所如  
C.收其豪杰而用之,横行天下——不敢兴兵拒秦王
D.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人之力而敝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粲备受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当时“一坐皆惊”的原因是王粲才华出众,连蔡邕都愧叹“吾不如也”。而荆州刺史刘表却不很看重他。 
B.荆州刺史刘表去世之后,王粲劝说刘表之子刘琮归顺曹操,因劝降有功,曹操封王粲为丞相掾,并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指出袁、刘二人在人才使用上都存在严重不足,进而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博闻强记,碑文过目不忘,擅长撰写文章,提笔一挥而就,不用再做修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 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 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曰: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尊父先旨,固让不受。 (《晋书·王羲之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羲之好服食养性——雅:高雅
B、谢安未时亦居焉——仕:做官
C、群毕至——贤:贤才
D、俯察品类之盛——品类:自然万物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便有终之志——少,月出与东山之上
B、会会稽山阴之兰亭——此非曹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仰观宇宙大——居庙堂
D、羲之同好——失其所,不知
3、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马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2、3两段文字叙事、写景,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抒发了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
D、王羲之五十九岁去世,受到朝廷的加封,他的几个儿子遵从父亲的教导,坚决推辞,不愿接受。
4、把原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人也。祖伯凤,周汾州刺史。父定,上仪同。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 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
  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节选自《北史·裴仁基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弓马——便:熟习。
B.精兵三万——简:挑选。
C.以东都——逼:逼近。
D.世充还——却:表示转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众归密——孰能讥之乎
B.王世充东都食尽——引为流觞曲水
C.得军资——纵一苇之
D.将军张童儿告——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仁基为激励士气,把军用物资分赏给部下,却遭萧怀静制止,这使两人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后者被***,裴仁基本人叛变。
B.面对王世充的进攻,裴仁基和李密在战术上各有己见,但单雄信等将领支持李密,坚决反对裴仁基的主张,结果因轻敌冒进带来大败。
C.裴仁基父子在战败被俘后,凭借自身的骁勇善战,依然享有很高的名望,但由于得不到王世充的真正信任,便企图劫持王世充而效力于越王。
D.根据文本,可以看出裴仁基性格的多面性:他遇事会“苦谏”“苦争”,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会因他人的猜忌而采取极端手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柳庆字更兴。幼聪明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华,令笞***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其乎!”(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1、下列句子划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好饮酒,于占对——闲:空闲  
B、昔于公断无私——狱:监狱
C、卿钥置何处——恒:长久  
D、高门以待封——辟:开 
2、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或有告盗牛——秦王恐破璧,乃辞谢
B、缄闭不异并失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庆疑之,召贾人曰——侯生屏人间语曰
D、郡县按察,知贼所——朝廷之臣,不畏王
3、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